2025/05/04

要毀掉一個人,只要讓他長期關在家裡就行了?

網路上流傳一句話:「要毀掉一個人,只要讓他長期關在家裡就行了。」第一次看到可能覺得太誇張,但當你真的經歷過一段長時間沒有工作、沒有明確目標、沒有社交生活的日子後,你會開始理解這句話的可怕之處。不是因為家裡有毒,而是因為當生活只剩下吃飯、睡覺、滑手機的時候,人的精神狀態會開始一點一滴地塌陷。

科技進化論:我們為什麼離不開每天狂刷的App?

每天,我們都在刷新自己的世界。

不斷刷新的不是手機App的版本,而是自己內心的版本——透過滑開LINE,刷新一次聊天室,看有沒有人找我;打開Facebook,看看紅點有沒有跳出;點開Instagram,往下拉一下,那一秒的動畫,就像是一種儀式。

這些舉動,不是必要的。但我們每天都做,甚至不止一次。我們稱之為「刷App」,但其實那是我們在刷存在感、刷連結感、刷一種「我還活著」的確認。

2025/05/03

中國反台獨卻幫了民進黨?背後原因讓你大吃一驚!

你有沒有覺得,中國每次說要反台獨,結果好像都在幫民進黨一把?每次台灣選舉,中國一出手,民進黨的支持度就飆升,感覺像是中國在「送分」給民進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中國真的那麼笨,每次都幫對手得分?還是說,這背後有什麼我們沒看透的盤算?今天就讓我帶你一起來拆解這個現象,保證讓你看完後大呼:原來是這樣啊!快往下看,答案絕對出乎你意料!

心累不是你懶,是你的注意力被偷走了

我是個程式設計師,也是一名斜槓者。

每天我穿梭於主業與業外專案之間,過去我擅長把時間切割成一塊塊的模組,用最快速度完成每一個任務。那種「打包解任務」的節奏,讓我覺得自己像個高效的機器人,甚至還有種成就感。

但近來,我卻開始感覺心很累,不是身體的疲憊,而是一種「提不起精神」的無力感。即使工作量沒有變多,進度卻常常落後;明明有空檔,卻無法聚焦;每一個任務都像是要用蠻力推動的石頭。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變懶了?」

後來我才知道,這一切跟「懶」無關,而是我的注意力,被偷走了。

2025/05/02

社交恐懼不是不想說話,而是太在意你怎麼看我

「我不是討厭人群,我只是害怕自己的存在會讓人失望。」
—— 一位匿名社恐者的日記

為什麼我們為與自己無關的成就感到自豪?理解政治忠誠背後的心理機制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人?明明沒有拿到什麼補助、房價越來越買不起、健保一直漲,還是死忠支持某個政黨;甚至當政策傷害到他自身利益時,他還是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啦」、「反正別人更爛」。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台灣,其實在中國更明顯:許多中國人會自豪高鐵多快、城市多現代,卻沒錢搭、不敢請假出遊;住在城市邊緣,看著市中心的高樓林立,自己卻沒有一間房,照樣在朋友圈轉發「中國厲害了」的新聞。

這樣的心理現象值得深究:為什麼人們會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成就」產生榮耀感?又為什麼會在「被傷害的狀況下」繼續擁抱加害者?今天這篇,我們就來拆解這種政治忠誠背後的心理邏輯。

人們傾向於用「最近發生的事」來評估長期趨勢

你是不是也曾經被新聞標題嚇得心跳加速?像是「股市崩盤!川普政策引發恐慌」之類的,點進去看卻發現內容空洞,只會喊「慘了慘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就是我最近在川普第二任期開始時的感覺。身邊朋友一個個看壞股市,彷彿明天就要世界末日。但我忍不住想:我們是不是又被「最近發生的事」牽著鼻子走了?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近因偏誤」(Recency Bias),簡單說,就是我們太容易因為眼前的事,忽略長期趨勢。這篇我想跟你聊聊,為什麼別被新聞標題嚇壞,為什麼川普的第二任期可能沒那麼可怕,甚至可能是個機會。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用輕鬆一點的方式,來拆解這件事!

2025/05/01

美國會與台灣建交嗎?解析當前情勢與可能性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美國突然宣布與台灣正式建交,會發生什麼事?這聽起來像是國際政治的大八卦,但背後牽涉到的可不只是兩國握個手、簽個文件那麼簡單!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一直是全球焦點,尤其在美中對抗日益白熱化的今天,這個話題就像是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究竟美國有沒有可能跨越這一步?讓我們用最淺白的語言,來聊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還有它背後的眉角。準備好了嗎?一起來挖這塊國際大餅的內餡吧!

中立的偽裝,情緒的投射:拆解「非藍綠」話術背後的心理機制

在台灣的政治討論中,常常會遇到一種讓人難以界定的人物。他們開場白通常是這樣:「我不是藍也不是綠,我看人不看黨。」「我投過蔡英文,也投過侯友宜。」聽起來彷彿理性、中立、客觀。但奇怪的是,只要聊個幾分鐘,就會開始痛批民進黨:「你看綠營都在搞意識形態」、「台獨害我們沒朋友」、「小英無能」、「執政黨很傲慢」。這讓人忍不住想問:這樣真的叫做中立嗎?還是其實只是另一種偽裝?

你抱怨的不是事情,而是消耗自己的信任感──從情緒覺察開始的自我修煉

有時候,我們只是在早餐店多等了三分鐘,或是電梯關門太慢,就忍不住抱怨幾句。抱怨本身似乎無傷大雅,甚至是一種日常小樂趣。但你有沒有想過?當抱怨變成習慣,尤其是對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耿耿於懷時,這些話語不僅宣洩了情緒,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久而久之,它們悄悄侵蝕著別人對我們的信任感。今天,我想和你聊聊這個不易察覺卻重要的細節,以及我們能怎麼更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假新聞不是新聞的錯,而是我們缺乏辨識力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成千上萬的訊息。社群平台、新聞網站、YouTube、即時通知,無一不搶奪著我們的注意力。然而,面對這樣龐大又快速的訊息洪流,我們往往忽略了一件事:這些內容,是真的嗎?

與其說假新聞是「新聞」本身的錯,不如說是我們在接收這些資訊時,缺乏了基本的媒體識讀能力。就像開車上路需要駕照,我們的大腦在資訊高速公路上奔馳,卻常常連方向盤在哪裡都沒搞清楚。

中國2025年第一季度GDP年成長5.4%,怎麼解讀?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形勢似乎進入了某種奇怪的循環,外界的觀察者紛紛對其發展前景提出質疑。雖然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GDP在2025年第一季度仍然實現了5.4%的增長,但這背後的情況卻讓人不得不深思。在經濟的各個層面,通脹正在悄然轉向通縮,消費降級的現象蔓延各地,社會零售銷費指數全面下滑,失業率飆升。究竟為什麼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GDP依然能夠增長呢?這一現象的背後有著許多值得探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