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政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政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7/26

大罷免前的省思:長輩的一席話

在即將到來的大罷免前夕,我與一位長輩促膝長談。他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雖然沒能動搖我的決定,卻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說:「台積電再怎麼輝煌,賺的錢也不會分一分給你我。對99%的國人來說,那不過是個遙遠的傳說。」這話直白卻刺耳。我們在半導體產業工作,公司與台積電有合作,但說穿了,人家領多少,我領多少,心裡清楚得很。即便有些人想投資,台積電的股票也不是普通人會去碰的選項,說到底,跟我們這些小人物根本沒什麼關係。

長輩接著提到,普發一萬元的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普通人而言,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再強大,也只是嘴上喊喊的驕傲,實際上與生活無關。他說,韭菜不管到了多先進的國家,還是韭菜,難得有白撿羊毛的機會,像普發一萬這種事,誰會不想抓住?

他更進一步點出,我們這些自認為對國家有願景的人,或許和中國的「小粉紅」沒什麼不同。他說:「中國蓋了無數高樓大廈,但那些輝煌跟底層人民有什麼關係?反而因為少數人賺了大錢,生活成本被推高,房價一層層疊上去,讓普通人喘不過氣。」

這番話讓我啞口無言。我試圖反駁,卻發現自己找不到立足點。或許,我們的理想真的被某種盲目的熱情蒙蔽了?這場對話沒有改變我的選擇,但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追求的「進步」,究竟是為了誰?

今天,第一階段的大罷免已經以失敗的局面收場,得到什麼啟示?

2025/07/22

解開數據的假面:辛普森悖論與美國選舉的真相

你有沒有想過,數據會說謊?不是那種赤裸裸的造假,而是披著「客觀」外衣,悄悄把你帶進誤解的深淵?我第一次接觸辛普森悖論(Simpson's Paradox)時,簡直像被當頭棒喝:表面上看似鐵板釘釘的結論,細究之下竟然完全相反!這就像你以為自己在選舉中支持的候選人「人氣爆棚」,結果選舉人團制度一翻盤,贏家居然是另一個傢伙。作為一個學資訊和統計的傢伙,我對這種「數據的假面」特別敏感。今天就來聊聊辛普森悖論,用美國總統選舉的例子,撕開這層假面,看看它如何在現實中搞亂我們的判斷,甚至被用來操控敘事。準備好了嗎?這趟旅程絕對顛覆你的直覺!

2025/07/20

為何第一島鏈是地緣政治的命脈?解析中國海上擴張的關鍵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串小小的島嶼,竟然能成為全球大國博弈的焦點?很多人以為第一島鏈只是貿易上的考量,我認為這個說法只說對一半而已,第一島鏈,這條從日本、台灣、菲律賓到南中國海的島嶼弧線,聽起來像個地理名詞,但實際上是地緣政治的超級炸彈。對中國來說,這不只是一條海上路線,而是通往太平洋、挑戰美國霸權的唯一門票(對美出兵)。反過來說,對美國和盟友,這是遏制中國擴張的天然屏障。說白了,這串島鏈就像一場全球權力遊戲的關鍵關卡,誰掌控它,誰就握有話語權。我看到這種複雜的國際局勢,總覺得像在解一個超大的資料集:表面雜亂無章,但背後的邏輯卻冷酷清晰。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用最白話的方式,拆解這場島鏈爭奪戰的來龍去脈!

2025/07/09

川普再上任,世界更好還是更亂?──2025年全球經濟的短痛與長憂

2025年,川普再度入主白宮,這一次,他的政策更為強硬,特別是在貿易與經濟領域。許多人開始思考:這樣的變化,對世界而言,是邁向更好的未來,還是走向更大的混亂?

2025/07/08

月薪6萬4,怎麼我還是買不起房?──平均數的陷阱與統計的誤導

最近新聞又出現一則讓人「眼睛一亮、心裡一沉」的數據:根據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工業與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平均月薪」來到64,872元,創下歷史新高!

可是你心裡可能馬上冒出一句話:「誰在領這個數字?為什麼不是我?」

這種「數據很漂亮,但日子沒變好」的落差,其實不只發生在你身上。這背後有個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陷阱,那就是——平均數不是你以為的意思

2025/07/07

GDP上升,我的薪水沒變?──台灣經濟成長的「無感真相」

新聞裡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台灣GDP逆勢成長,經濟表現亮眼!」可是當你關掉電視,轉頭看自己薪水、房價和生活壓力,心裡可能只會浮現一個問號:到底亮在哪裡?

如果你也有這種「數字看好,生活無感」的矛盾感,別懷疑,你不是孤單一人。其實,這個問題背後有很深的結構性原因,不是GDP數字騙人,而是它沒有反映你我的「真實感受」。

2025/07/06

經濟爛不代表政權垮:中國為什麼撐得住?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疑惑:中國經濟明明每隔一段時間就傳出問題,像是房地產崩盤、青年失業、出口疲弱,甚至連地方政府都負債累累了,為什麼中國的政權卻始終穩如泰山?別說垮台,連群眾上街的情況都很稀有。

難道經濟不好,人民就不會反抗嗎?這個問題不只你在想,很多政治學家、經濟學者也想了很久。而答案,藏在中國獨特的統治結構、社會心理,以及國家資源的配置方式裡。

2025/07/05

誰控制了話語權,誰就贏了一半的選戰

有沒有發現,一場選舉裡,不是誰講得最多、政策最完整就會贏?反而是誰「定義了問題」,誰就掌握了主導權。這不是運氣,而是話語權的力量。

如果你能先發制人,讓大眾照你的方式去「命名」和「思考」事情,接下來就算對手再努力澄清、辯解,都很難逆轉印象。這背後,其實是心理學裡的「語言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與「認知偏誤」在發揮作用。

2025/07/04

你以為看懂新聞了,其實只是被選擇了看法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某天你在滑手機時,看到一篇新聞標題大大寫著「某政黨又做了某件蠢事」,你氣得馬上轉發到群組,大家一邊點頭一邊罵。但隔天,你才發現另一家媒體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報導同一件事,甚至細節也對不上。這時你才驚覺,也許你看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某種看法」。

2025/06/28

伊朗核設施被轟炸,真的毫髮無傷?從情報監控與美國攻擊手法解析真相可能性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轟炸行動一出,伊朗隨即宣布「設施未受重創、鈾濃縮作業不受影響」——但這聽起來合理嗎?老實說,當我看到這類新聞時,第一反應從來不是相信,而是懷疑。

美國罕見地出動 B-2 匿蹤轟炸機與 GBU-57 鑽地彈精準打擊地下深處的目標,這不是單純放煙火。伊朗真的能在這樣的攻擊下毫髮無傷?還是這其實是他們早就安排好的心理戰與輿論操作?

這篇文章,我想從一個部落格寫作者、也是一個對資訊與統計敏感的觀察者角度,和你一起拆解:這場轟炸背後,可能的劇本與真相。

2025/06/27

為何質疑美國?解析「疑美論」者的心態與論述

你是否曾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對美國的政策、價值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存在提出質疑?這些聲音有時聽起來像在吐槽,有時卻帶著深刻的懷疑與不信任。這種現象被稱為「疑美論」,簡單來說,就是對美國的一切抱持懷疑態度的人們所發表的言論與觀點。作為一個開放接受新知識的你,或許會好奇:這些人為什麼這麼想?他們的質疑有沒有道理?這篇文章將用輕鬆但深入的方式,帶你一探疑美論者的內心世界,分析他們的動機、論述,以及這些想法背後的脈絡。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話題!

2025/06/25

台灣關係法:從過去到現在的轉變與啟示

你有沒有想過,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能維持獨特地位,背後有什麼樣的法律支撐?答案之一就是《台灣關係法》。這部1979年由美國國會通過的法案,雖然聽起來像個冷冰冰的法律文件,但其實是影響台美關係、甚至台灣生存發展的關鍵。它不只是一紙條文,更是國際政治角力的縮影。近年來,隨著美中台關係的變化,這部法案的應用和解讀也在悄悄改變。讓我們一起來拆解它的來龍去脈,用最簡單的方式搞懂這部法案的意義,以及它為什麼到今天還是這麼重要!

2025/06/24

美國不保台?你可能誤解了「戰略模糊」的真正含義

引言:老實說,最近關於美國會不會「保台」的討論,真是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有些人說美國鐵定會出手救台灣,有些人卻覺得美國早就把我們當棄子。每次看到這些爭論,我都有點想笑又想哭,因為大家好像都忘了美國對台政策有一個超級關鍵的東西——「戰略模糊」。別急著下結論,這可不是美國耍心機的藉口,而是有深層道理的策略!今天就讓我帶你一起拆解這個「戰略模糊」的真正含義,保證讓你聽完後覺得:原來美國的盤算沒那麼簡單啊!繼續往下看,你會發現自己對這話題的看法可能要大翻轉了!

2025/06/23

為什麼我們會對「親美」和「親中」這麼敏感?

你有沒有發現,每次新聞提到「親美」或「親中」,大家的耳朵總會特別豎起來?好像這兩個詞不只是立場,而是某種隱形的雷區,一碰就炸。身為台灣人,我們對這兩個詞的敏感度,簡直像是拿著放大鏡在看國際局勢。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在意?這不只是政治立場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我們的歷史記憶、集體心理,甚至是對未來的焦慮。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故事,保證用最白話的方式,讓你讀完覺得「原來是這樣!」

2025/06/22

會不會中國的野心其實不是台灣?

這幾年台灣周邊的軍事動態越來越緊張,不論是軍機繞台、導彈演習,還是對外放話,都讓人覺得台海開戰一觸即發。但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中國真的那麼「想要」台灣嗎?還是台灣,只是一場大戲的佯攻,中國真正的目標,其實藏在別的地方?

這篇文其實是我的個人觀點,我不認為中國有意併吞的國家中,台灣是最軟的一塊餅,甚至我認為台灣就像一隻長滿尖刺的河豚。論軍事實力,攻台為了完整/擴張版圖並非划算的選擇。

2025/06/21

經濟下行與民族主義的交易:中國還能靠什麼穩定內政?

有些人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如果走下坡,社會就會變得不穩。但也有人反駁:「中國這麼多年下來,沒少遇到挑戰,不也還是挺住了?」確實,當我們從外部看中國,會發現它經常在經濟放緩的時候,把「民族主義」這張牌打得特別響。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刻意安排的政治交易。

2025/06/20

印太戰略是什麼?為什麼台灣不能不在裡面?

「印太戰略」聽起來像是國際政治課本才會出現的詞,但事實上,它正悄悄影響著你我生活的每一天——從晶片價格到國際貿易,甚至是台灣的安全。這不是什麼離我們很遠的地緣政治高空談話,而是台灣無法忽略的現實棋局。

2025/06/19

一帶一路變成一帶一債?中國全球擴張的真實代價

你有沒有聽過「一帶一路」這個詞?這是中國在2013年提出的全球基礎建設倡議,目的是透過興建鐵路、公路、港口等設施,連結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經濟體系。乍聽之下,這似乎是一個促進全球發展的好主意,但實際上,這條「路」走起來並不平坦。

2025/06/13

為何支持統一的台灣人質疑美國出賣台灣,而非中國放棄統一?

在台灣的政治舞台上,支持統一的聲音總是能掀起熱議,但這些聲音背後的邏輯卻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明明高喊「兩岸一家親」,希望台灣與中國大陸最終走向統一,為何這群人卻總是擔心「美國把台灣賣了」,而不是質疑中國大陸會不會放棄統一?

如果美國真的「出賣」台灣,讓台灣更靠近統一的目標,這不正是他們所樂見的嗎?為什麼他們反而對美國充滿戒心,卻很少懷疑中國大陸的意圖?更耐人尋味的是,這群人真的是真心支持統一,還是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反串」,用誇張的言論來表達其他意圖?讓我們來一探究竟,拆解這背後的心理、動機與可能的表演成分!

這種矛盾的立場,究竟是真心相信統一,還是另有目的的策略性表態?讓我們從幾個角度切入,試著揭開這群「統派」的真面目。

2025/06/12

統派邏輯的荒謬劇場:從攻擊「紅錢」到自相矛盾

台灣的政治風景,總像一齣熱鬧非凡的連續劇,角色分明,劇情誇張。統派與獨派兩大陣營針鋒相對,統派雖是少數,卻總能掀起話題。最近,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的父親被爆料做中國生意,統派群起攻之,扣上「賺紅錢」的帽子;又如民進黨內疑似「共諜」事件,統派同樣毫不留情地痛批。

這些行為乍看是政治攻防,但細究之下,卻像一位數學老師看著化學老師用數學方法解題,非但不為其叫好,反而大肆批判。

這不就像在否定自己推崇的工具?統派的邏輯謬誤,彷彿一場荒謬劇場,讓人摸不著頭腦。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一方面高舉「親中」大旗,一方面卻對與中國相關的行為冷嘲熱諷?

當情緒勒索遇上統計盲點:為什麼我們總是被個案嚇到?

「我朋友的朋友打那支疫苗之後就全身癱瘓了!」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只要新聞一出現某種副作用的個案,立刻就會有人轉貼說「我就知道這疫苗有問題」。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到底是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還是剛好被挑出來嚇人的極端案例? 這種心理錯覺在統計學裡有一個名字: 代數錯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