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川普再度入主白宮,這一次,他的政策更為強硬,特別是在貿易與經濟領域。許多人開始思考:這樣的變化,對世界而言,是邁向更好的未來,還是走向更大的混亂?
你好,我是HC! 一名軟體工程師,也是一位熱愛觀察世界變化的國際趨勢愛好者。 這裡分享我的旅遊紀錄、生活經驗,也深入探討全球最新的大事與國際局勢評論。 從科技、心理學、經濟到地緣政治,我希望用清晰的觀點,陪你一起理解這個變化劇烈的世界。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留言交流,也別忘了訂閱支持,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
2025/07/09
2025/07/08
月薪6萬4,怎麼我還是買不起房?──平均數的陷阱與統計的誤導
最近新聞又出現一則讓人「眼睛一亮、心裡一沉」的數據:根據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工業與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平均月薪」來到64,872元,創下歷史新高!
可是你心裡可能馬上冒出一句話:「誰在領這個數字?為什麼不是我?」
這種「數據很漂亮,但日子沒變好」的落差,其實不只發生在你身上。這背後有個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陷阱,那就是——平均數不是你以為的意思。
2025/07/07
GDP上升,我的薪水沒變?──台灣經濟成長的「無感真相」
新聞裡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台灣GDP逆勢成長,經濟表現亮眼!」可是當你關掉電視,轉頭看自己薪水、房價和生活壓力,心裡可能只會浮現一個問號:到底亮在哪裡?
如果你也有這種「數字看好,生活無感」的矛盾感,別懷疑,你不是孤單一人。其實,這個問題背後有很深的結構性原因,不是GDP數字騙人,而是它沒有反映你我的「真實感受」。
2025/07/06
經濟爛不代表政權垮:中國為什麼撐得住?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疑惑:中國經濟明明每隔一段時間就傳出問題,像是房地產崩盤、青年失業、出口疲弱,甚至連地方政府都負債累累了,為什麼中國的政權卻始終穩如泰山?別說垮台,連群眾上街的情況都很稀有。
難道經濟不好,人民就不會反抗嗎?這個問題不只你在想,很多政治學家、經濟學者也想了很久。而答案,藏在中國獨特的統治結構、社會心理,以及國家資源的配置方式裡。
2025/07/05
誰控制了話語權,誰就贏了一半的選戰
有沒有發現,一場選舉裡,不是誰講得最多、政策最完整就會贏?反而是誰「定義了問題」,誰就掌握了主導權。這不是運氣,而是話語權的力量。
如果你能先發制人,讓大眾照你的方式去「命名」和「思考」事情,接下來就算對手再努力澄清、辯解,都很難逆轉印象。這背後,其實是心理學裡的「語言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與「認知偏誤」在發揮作用。
2025/07/04
你以為看懂新聞了,其實只是被選擇了看法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某天你在滑手機時,看到一篇新聞標題大大寫著「某政黨又做了某件蠢事」,你氣得馬上轉發到群組,大家一邊點頭一邊罵。但隔天,你才發現另一家媒體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報導同一件事,甚至細節也對不上。這時你才驚覺,也許你看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某種看法」。
2025/06/28
伊朗核設施被轟炸,真的毫髮無傷?從情報監控與美國攻擊手法解析真相可能性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轟炸行動一出,伊朗隨即宣布「設施未受重創、鈾濃縮作業不受影響」——但這聽起來合理嗎?老實說,當我看到這類新聞時,第一反應從來不是相信,而是懷疑。
美國罕見地出動 B-2 匿蹤轟炸機與 GBU-57 鑽地彈精準打擊地下深處的目標,這不是單純放煙火。伊朗真的能在這樣的攻擊下毫髮無傷?還是這其實是他們早就安排好的心理戰與輿論操作?
這篇文章,我想從一個部落格寫作者、也是一個對資訊與統計敏感的觀察者角度,和你一起拆解:這場轟炸背後,可能的劇本與真相。
2025/06/27
為何質疑美國?解析「疑美論」者的心態與論述
你是否曾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對美國的政策、價值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存在提出質疑?這些聲音有時聽起來像在吐槽,有時卻帶著深刻的懷疑與不信任。這種現象被稱為「疑美論」,簡單來說,就是對美國的一切抱持懷疑態度的人們所發表的言論與觀點。作為一個開放接受新知識的你,或許會好奇:這些人為什麼這麼想?他們的質疑有沒有道理?這篇文章將用輕鬆但深入的方式,帶你一探疑美論者的內心世界,分析他們的動機、論述,以及這些想法背後的脈絡。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話題!
2025/06/25
台灣關係法:從過去到現在的轉變與啟示
你有沒有想過,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能維持獨特地位,背後有什麼樣的法律支撐?答案之一就是《台灣關係法》。這部1979年由美國國會通過的法案,雖然聽起來像個冷冰冰的法律文件,但其實是影響台美關係、甚至台灣生存發展的關鍵。它不只是一紙條文,更是國際政治角力的縮影。近年來,隨著美中台關係的變化,這部法案的應用和解讀也在悄悄改變。讓我們一起來拆解它的來龍去脈,用最簡單的方式搞懂這部法案的意義,以及它為什麼到今天還是這麼重要!
2025/06/24
美國不保台?你可能誤解了「戰略模糊」的真正含義
引言:老實說,最近關於美國會不會「保台」的討論,真是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有些人說美國鐵定會出手救台灣,有些人卻覺得美國早就把我們當棄子。每次看到這些爭論,我都有點想笑又想哭,因為大家好像都忘了美國對台政策有一個超級關鍵的東西——「戰略模糊」。別急著下結論,這可不是美國耍心機的藉口,而是有深層道理的策略!今天就讓我帶你一起拆解這個「戰略模糊」的真正含義,保證讓你聽完後覺得:原來美國的盤算沒那麼簡單啊!繼續往下看,你會發現自己對這話題的看法可能要大翻轉了!
2025/06/23
為什麼我們會對「親美」和「親中」這麼敏感?
你有沒有發現,每次新聞提到「親美」或「親中」,大家的耳朵總會特別豎起來?好像這兩個詞不只是立場,而是某種隱形的雷區,一碰就炸。身為台灣人,我們對這兩個詞的敏感度,簡直像是拿著放大鏡在看國際局勢。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在意?這不只是政治立場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我們的歷史記憶、集體心理,甚至是對未來的焦慮。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故事,保證用最白話的方式,讓你讀完覺得「原來是這樣!」
2025/06/22
會不會中國的野心其實不是台灣?
這幾年台灣周邊的軍事動態越來越緊張,不論是軍機繞台、導彈演習,還是對外放話,都讓人覺得台海開戰一觸即發。但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中國真的那麼「想要」台灣嗎?還是台灣,只是一場大戲的佯攻,中國真正的目標,其實藏在別的地方?
這篇文其實是我的個人觀點,我不認為中國有意併吞的國家中,台灣是最軟的一塊餅,甚至我認為台灣就像一隻長滿尖刺的河豚。論軍事實力,攻台為了完整/擴張版圖並非划算的選擇。
2025/06/21
經濟下行與民族主義的交易:中國還能靠什麼穩定內政?
有些人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如果走下坡,社會就會變得不穩。但也有人反駁:「中國這麼多年下來,沒少遇到挑戰,不也還是挺住了?」確實,當我們從外部看中國,會發現它經常在經濟放緩的時候,把「民族主義」這張牌打得特別響。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刻意安排的政治交易。
2025/06/20
印太戰略是什麼?為什麼台灣不能不在裡面?
「印太戰略」聽起來像是國際政治課本才會出現的詞,但事實上,它正悄悄影響著你我生活的每一天——從晶片價格到國際貿易,甚至是台灣的安全。這不是什麼離我們很遠的地緣政治高空談話,而是台灣無法忽略的現實棋局。
2025/06/19
一帶一路變成一帶一債?中國全球擴張的真實代價
你有沒有聽過「一帶一路」這個詞?這是中國在2013年提出的全球基礎建設倡議,目的是透過興建鐵路、公路、港口等設施,連結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經濟體系。乍聽之下,這似乎是一個促進全球發展的好主意,但實際上,這條「路」走起來並不平坦。
2025/06/13
為何支持統一的台灣人質疑美國出賣台灣,而非中國放棄統一?
在台灣的政治舞台上,支持統一的聲音總是能掀起熱議,但這些聲音背後的邏輯卻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明明高喊「兩岸一家親」,希望台灣與中國大陸最終走向統一,為何這群人卻總是擔心「美國把台灣賣了」,而不是質疑中國大陸會不會放棄統一?
如果美國真的「出賣」台灣,讓台灣更靠近統一的目標,這不正是他們所樂見的嗎?為什麼他們反而對美國充滿戒心,卻很少懷疑中國大陸的意圖?更耐人尋味的是,這群人真的是真心支持統一,還是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反串」,用誇張的言論來表達其他意圖?讓我們來一探究竟,拆解這背後的心理、動機與可能的表演成分!
這種矛盾的立場,究竟是真心相信統一,還是另有目的的策略性表態?讓我們從幾個角度切入,試著揭開這群「統派」的真面目。
2025/06/12
統派邏輯的荒謬劇場:從攻擊「紅錢」到自相矛盾
台灣的政治風景,總像一齣熱鬧非凡的連續劇,角色分明,劇情誇張。統派與獨派兩大陣營針鋒相對,統派雖是少數,卻總能掀起話題。最近,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的父親被爆料做中國生意,統派群起攻之,扣上「賺紅錢」的帽子;又如民進黨內疑似「共諜」事件,統派同樣毫不留情地痛批。
這些行為乍看是政治攻防,但細究之下,卻像一位數學老師看著化學老師用數學方法解題,非但不為其叫好,反而大肆批判。
這不就像在否定自己推崇的工具?統派的邏輯謬誤,彷彿一場荒謬劇場,讓人摸不著頭腦。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一方面高舉「親中」大旗,一方面卻對與中國相關的行為冷嘲熱諷?
2025/06/10
美國關稅戰真的會重創經濟?解析背後的真相
最近,關稅戰的話題又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許多報導言之鑿鑿地宣稱,美國的關稅政策將對其自身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乍聽之下,這樣的論調似乎很有道理——加徵關稅,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荷包縮水,經濟自然會受到拖累。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我對此抱持懷疑。美國經濟的結構與眾不同,它並非仰賴出口的製造業大國,而是以服務業和知識經濟為核心。
關稅戰真的能撼動這樣的經濟體嗎?讓我們撥開媒體的誇張渲染,從數據和結構的角度,來一探究竟!
2025/06/09
中國為什麼推「一帶一路」?國家版的「倉庫大清倉」
你有沒有買了一堆東西,結果家裡放不下,只好塞到朋友家、寄倉庫,甚至低價出清?這種經驗就像中國經濟的縮影。今天我們要講的「一帶一路」計畫,背後其實是一個國家級的「庫存清倉」策略。為什麼中國會生產過剩?為什麼非得把東西賣到海外?這篇文章將用簡單的邏輯,帶你看懂「生產力太強也可能是詛咒」的經濟現實。
2025/06/05
NVIDIA AI中心耗電推算:台灣電力夠用嗎?
最近NVIDIA宣布要在台灣設立AI中心,消息一出,網路上議論紛紛,尤其是關於台灣電力供應是否能支撐這龐大計畫的質疑聲浪。
我假設AI中心設置200萬顆H100 GPU(保守估計),到底這樣的AI中心要吃掉多少電力?電費會不會貴到嚇人?更別提台灣夏季用電高峰時,電力備載容量總是讓人捏把冷汗。
作為一個對數字敏感的部落客,我決定來算一算這筆帳,拆解AI中心的耗電真相,並看看台灣電網是否真的hold得住。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用數據說話,揭開這場電力風暴的真相!
為什麼市值前20大的企業幾乎都來自美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全球市值前20名的企業,總是美國公司占據大半江山?這不是什麼偶然,而是背後有一套讓人瞠目結舌的邏輯在運作。我忍不住要來拆解這個現象:為什麼美國企業能如此「霸榜」?這篇文章不會給你枯燥的經濟學教科書答案,而是用白話、帶點批判的視角,帶你看清這背後的真相。準備好了...
-
我以前租房子原本是布傳統的DVR主機,將線路掛在原本的木製裝潢上,用壓條固定線,我自己買的房子有釘天花板,可以把線藏在天花板上,原本想的很美好,結果不同房間的天花板並無法連通,布DVR攝影機還是得額外從其他地方穿線,醜醜的壓條還是會有,追求完整度有強迫證的我無法接受。
-
從2019/11/26牽新車到現在2019/12/16已經開了 2000km 了,這台車油耗我大約摸清楚了,我開的是2020年式 All-New Mazda3 , 四門版BOSE旗艦版 ,如果有開四代馬3的朋友,只要是這具 2.0 Skyactive-G 汽油引擎,搭配6速手自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