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活日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活日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7/26

大罷免前的省思:長輩的一席話

在即將到來的大罷免前夕,我與一位長輩促膝長談。他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雖然沒能動搖我的決定,卻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說:「台積電再怎麼輝煌,賺的錢也不會分一分給你我。對99%的國人來說,那不過是個遙遠的傳說。」這話直白卻刺耳。我們在半導體產業工作,公司與台積電有合作,但說穿了,人家領多少,我領多少,心裡清楚得很。即便有些人想投資,台積電的股票也不是普通人會去碰的選項,說到底,跟我們這些小人物根本沒什麼關係。

長輩接著提到,普發一萬元的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普通人而言,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再強大,也只是嘴上喊喊的驕傲,實際上與生活無關。他說,韭菜不管到了多先進的國家,還是韭菜,難得有白撿羊毛的機會,像普發一萬這種事,誰會不想抓住?

他更進一步點出,我們這些自認為對國家有願景的人,或許和中國的「小粉紅」沒什麼不同。他說:「中國蓋了無數高樓大廈,但那些輝煌跟底層人民有什麼關係?反而因為少數人賺了大錢,生活成本被推高,房價一層層疊上去,讓普通人喘不過氣。」

這番話讓我啞口無言。我試圖反駁,卻發現自己找不到立足點。或許,我們的理想真的被某種盲目的熱情蒙蔽了?這場對話沒有改變我的選擇,但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追求的「進步」,究竟是為了誰?

今天,第一階段的大罷免已經以失敗的局面收場,得到什麼啟示?

2025/07/25

IEEE學術出版的真相:美國如何掌控全球知識流通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熬夜寫論文、跑數據、改圖表,最後好不容易把研究成果投稿到國際期刊,卻發現這一切的背後,竟然是一個由美國主導、讓人瞠目結舌的學術剝削系統?我是學資訊出身,當年為了博士畢業門檻,硬著頭皮投稿IEEE期刊,結果發現這套制度的「變態」程度,遠遠超乎我的想像!這不只是高科技晶片被美國卡脖子,連學術知識的流通,美國也牢牢掌控。準備好跟我一起揭開這層面紗了嗎?這篇文章會用最白話的方式,讓你看懂這場學術遊戲的真相,保證你讀完會有一點火大,但也會對這世界多一點理解!

2025/07/16

忘記不是失敗:每一次回想,都是大腦的健身房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剛剛才聽到的名字,轉身就忘;想找的鑰匙,明明就在某個地方,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這種時刻,總讓人覺得自己腦袋是不是壞掉了?別急,我可以告訴你,這種「忘記」的瞬間,根本不是你的大腦在偷懶,而是它在偷偷給你一個活化神經的黃金機會!別急著翻答案或放棄,試著回想一下,每次掙扎的過程,都是在幫你的大腦做「重訓」。這篇文章,我要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看看為什麼「忘記」其實是大腦進化的秘密武器,還有怎麼用這個秘密,讓你的腦子越來越靈光!

2025/07/01

原來不是你沒禮貌,是「臉盲」讓你記不住人

你有沒有曾經遇過這種情況:某人對你熱情地打招呼,你卻完全想不起來他是誰?你不確定他是公司的同事、舊同學,還是便利商店的店員。你尷尬地笑一笑,應付過去,事後卻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淡、不夠社會化。別太快責怪自己,有可能你不是不在乎,而是你真的「臉盲」。

2025/06/30

為什麼競爭對手總是開在一起?從麥當勞與肯德基說起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很妙的事?台灣街頭很多麥當勞旁邊,幾乎都會有一間肯德基。不管是在熱鬧的市區、轉運站、還是百貨公司樓下,這兩家速食店彷彿是連體嬰,哪裡有一間,另一間幾乎也會出現。

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策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這些競爭對手,反而愛黏在一起開店?

2025/06/25

那位總說「這我也想過」的同事,背後是自我價值焦慮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同事?每當有人提出一個好點子,他總會悠悠地補上一句:「這我也想過。」聽起來像是在認同,其實卻像在說「我原本也可以做到,只是我沒說出口」。這樣的發言不只讓人尷尬,也引人深思:為什麼他總要這樣表態?背後的心理機制其實比你想得複雜。

2025/06/03

「科技核爆」還是媒體誇大?拆解Google撤銷中華電信憑證信任的真相

最近一則新聞在網路上掀起不小波瀾,標題聳動地寫著「科技核爆!Google撤銷中華電信、行政院預設信任 引發資安合規問題」。乍看之下,彷彿資安天塌下來了,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一探究竟。身為一個在IT圈打滾多年的網站開發者,從網頁設計到伺服器架設都一手包辦,我只能說,這標題真是誇張得讓人想笑。什麼「科技核爆」?什麼「資安危機」?這不過是個憑證信任的技術問題,被媒體包裝得像世界末日。讓我們冷靜下來,拆解這則報導的真相,順便聊聊為什麼這件事對一般用戶影響不大,對IT人來說更是稀鬆平常。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場「核爆」的真面目!

從小米到AirPods:我們生活中的「山寨」現象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拿起手邊的小米電動牙刷、淘寶上買的平價耳機,或是某個不知名品牌的充電線,這些東西背後藏著什麼故事?「山寨」這個詞,總讓人聯想到廉價、模仿,甚至有點不光彩的感覺。但說真的,山寨品早就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從手機配件到家電,甚至連高大上的AirPods都有山寨版!它們便宜、好用,有時甚至「長得跟正品一模一樣」,但背後的邏輯卻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為什麼山寨品能席捲市場?它們真的只是「低端模仿」,還是另有生存之道?今天就讓我們來拆解這個現象,順便聊聊我最近買AirPods Pro 2的真實體驗,還有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山寨品背後的秘密。

地球磁暴51小時!揭開宇宙風暴的真相與影響

最近,中央氣象署發布太空天氣特報,提到一場持續51小時的強烈磁暴席捲地球,引發不少討論。什麼是地球磁暴?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情節,卻真實地影響著我們的科技與生活。從衛星導航失靈到無線電通訊中斷,甚至有人說頭痛、疲憊可能都與磁暴有關!這不禁讓人好奇:這場宇宙風暴到底有多大威力?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真的是「隱形危機」還是「無感事件」?我對媒體報導總是抱持幾分懷疑,於是決定深入挖掘,從科學角度拆解磁暴的真相,並檢視它對人類與科技的實際影響。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場宇宙風暴的神秘面紗!

2025/06/02

台灣交通法規的荒誕劇:輿論主導下的立法亂象

你有沒有開車經過一條寬敞到像是高速公路的道路,卻發現速限牌子上寫著50公里/小時,當下腦袋一片問號?或者聽到某個交通事故上了新聞,隔天政府就宣布要改法規,像是被輿論牽著鼻子走?這就是台灣交通法規的日常——一個被單一事件和媒體熱度綁架的荒誕劇場。每次有重大事故,政府就像被按下緊急按鈕的機器人,急著推新規定、加紅綠燈、降速限,卻很少問:這些措施真的合理嗎?會不會只是治標不治本?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現象,看看為什麼台灣的交通法規總是「輿論越大,改得越猛」,卻讓道路越來越亂。

交通安全的迷思:從越南富國島到台灣的觀察

你有沒有想過,交通安全這件事,真的只是多幾個紅綠燈、多幾個警察,就能搞定的?前陣子我去了越南富國島,這個熱帶小島美得像畫,卻讓我對「交通安全」這四個字有了全新的思考。島上汽機車多到像螞蟻搬家,紅綠燈卻少得可憐,兩隻手的手指頭都數得完。過馬路時,別指望車子會停下來讓你,當地人的生存法則是:閉著眼睛、保持等速走,汽機車就會像水流一樣,自動繞過你。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在玩命?但神奇的是,這種詭異的「滑順感」居然行得通!反觀台灣,紅綠燈滿街都是,警察和測速照相機無處不在,還有獨步全球的「檢舉達人」文化,卻還是車禍頻傳。這讓我不禁想問:我們追求的交通安全,到底是不是一場迷思?

2025/05/28

被強迫時的逆襲:把簡單事搞複雜的叛逆哲學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某件事如果是你自己想做,總是充滿動力,像是整理房間、寫筆記,甚至是洗碗,過程都帶著一種滿足感。但一旦有人跳出來「要求」你做,甚至帶點命令的口氣,瞬間就覺得整件事變得索然無味,甚至火氣直冒?這不是你我獨有的毛病,而是人性使然。我們討厭被控制,討厭被強迫,但現實生活中,這種「被要求」的狀況無處不在。怎麼辦?我的解法很簡單,也很叛逆:把被強迫的事,刻意做得超級認真,甚至誇張到讓對方下次不敢輕易找你麻煩。這不只是情緒管理的藝術,更是一種溫柔的抗爭。想知道怎麼做?繼續看下去吧!

2025/05/20

台灣生活賞罰失衡:政策如何影響人民幸福感

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因一張來自電子科技執法的罰單而感到無奈,甚至質疑政策的公平性?當生育補助僅有微薄數千元,卻可能因為一次超速被罰數萬元,這樣的賞罰落差讓民眾感受到沉重的「痛苦指數」。隨著政府大量採用電子科技執法,違規行為無所遁形,但也讓人感到生活處處是陷阱。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台灣政策中的賞罰失衡現象,分析電子執法與福利政策的影響,並提出改進建議。

2025/05/19

檢舉達人平台的創新解方:讓違規提醒成為善意而非報復

你有沒有開車在路上,總覺得心驚膽跳,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收到一堆罰單?台灣的交通檢舉制度,表面上是為了維護秩序,但實際上卻常常讓人感覺像走在刀尖上。一個紅燈沒注意、停車稍稍越線,一個月後可能就一次性收到好幾張罰單,行車紀錄器也沒辦法紀錄這麼久,到底是冤枉還是罪有應得,根本是完全任人宰割,且有些違規的金額高得讓人傻眼。更誇張的是,有些「檢舉達人」似乎把檢舉當成事業,專門跟蹤、報復,甚至把檢舉當成一種娛樂。這真的有助於改善交通嗎?還是只是讓大家更恐懼、更不信任彼此?

今天我要跟你聊聊一個我收到檢舉罰單後想到的新點子:一個名為「檢舉達人」的平台,試圖把這個充滿報復味的檢舉文化,轉變成一種善意的提醒與改進的機會。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制度有多瘋狂,我的方法又該怎麼讓它變得更有人情味!

2025/05/14

為何台灣旅遊救不起來?從高價住宿到法規掣肘的真相

你有沒有聽過這種笑話:想去墾丁度假一週,結果算算預算,發現飛去沖繩還比較便宜?這不是段子,是真事!朋友告訴我,他在沖繩訂了一間面海大房,落地窗、景觀無敵,價格居然只有台灣同等級飯店的一半。在沖繩吃喝玩樂的開銷也沒想像中貴,甚至比在台灣夜市狂吃一輪還划算。

當然你可以回嗆我,墾丁民宿也有便宜的,要多便宜有多便宜,吃也不一定要去墾丁大街吃貴鬆鬆的夜市,也沒人逼你一定要吃海鮮,可以去全聯、超商買食物。如果只求這樣的體驗,我其實有更好的選擇,待在家看看電視就好,也不用大老遠跑去墾丁。

回歸正題,台灣的「國旅」為什麼總要「救」?因為我們的觀光貴得離譜,貴到讓人懷疑人生!觀光不是台灣的主流產業,但仍有無數人靠它養家餬口。問題是,當出國玩的CP值完勝國內旅遊,誰還願意花大錢在台灣玩?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台灣旅遊這麼貴、發展不起來,又被一堆法規綁手綁腳。

2025/05/08

別再打磨那台沒人騎的腳踏車──從優化狂熱到經營盲點

我們常以為,只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成功自然會來。但這句話,放在現實世界裡,往往只說對了一半。
尤其對於許多初次嘗試創業、推動專案、建構系統的業主來說,「做得好」與「做得起來」之間,其實隔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2025/05/07

你不是沒目標,而是不知道該從哪開始動手──動機與微行動的心理學

當我們看著新聞裡某些領導人的決策,常常會有種「我才不會那麼做」的直覺評斷。川普的言論、政策、甚至他的社群操作,常讓人一邊搖頭,一邊在心中暗自認定:他不是瘋了,就是能力不足。我們這些「局外人」似乎總能理性抽離、條理分析,一針見血地指出錯誤。這種感覺,很像在看別人打電動,總覺得「那邊就該跳」、「這邊就該閃」,卻沒發現當你手握遙控器時,緊張、猶豫、失誤會如影隨形。

2025/05/06

你真的在思考,還是在選邊站?──認知偏誤下的假思考時代

「你不是在思考,而是在尋找證據支持你早就決定好的立場。」──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白話,你的箭早就都射出去了,你只是在找箭落點畫靶。

在資訊爆炸、立場分化的當代社會,我們常以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主體,實際上,更多時候我們只是陷入了一種名為「確認偏誤」的心理陷阱。當我們說「我有想過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在多面向評估?還是早已選邊站,接著開始蒐集有利資料,無視反例,只為加固自己的立場?

這篇文章將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討「思考」與「立場強化」之間的分野,並透過幾個典型案例,解析我們為何常常陷入假思考的迴圈。

2025/05/05

你的留言,真的有人看見嗎?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真相

你有沒有在Facebook上認真留言,覺得自己妙語如珠、觀點獨到,結果卻像丟了顆石頭進大海,連個水花都沒激起?作為一個學資訊和統計的數據宅,我忍不住想跟你聊聊這背後的真相。別誤會,這不是什麼陰謀論,而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在悄悄主導我們的「言論自由」。你以為你在網路上暢所欲言,但其實你的聲音可能連朋友圈都出不去。更別提最近爆紅的Threads,它用另一套演算法,讓你的留言更容易被「看見」——但這真的是好事嗎?讓我們來拆解這場社群媒體的遊戲,看看你的留言為什麼總是無人問津,又為什麼Threads會讓人上癮。

每句話都加點問號:從懷疑開始的思辨習慣

你是否曾經在滑手機時,看到一則新聞或一句名言,直覺感覺哪裡不太對?你是否曾聽朋友斬釘截鐵地說出某件事的「真相」,但內心總覺得有些存疑?我有一個習慣:凡是遇到一個與我既有認知不符的說法,我不會急著接受或否定,而是會在心裡標上一個問號——然後,開始一場知識的挖掘。

當情緒勒索遇上統計盲點:為什麼我們總是被個案嚇到?

「我朋友的朋友打那支疫苗之後就全身癱瘓了!」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只要新聞一出現某種副作用的個案,立刻就會有人轉貼說「我就知道這疫苗有問題」。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到底是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還是剛好被挑出來嚇人的極端案例? 這種心理錯覺在統計學裡有一個名字: 代數錯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