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這名字聽起來像是某種珍稀寶藏,彷彿地底深處的秘密寶石。但真相是,稀土一點也不「稀」,它們在地殼中的含量甚至比銅或鋅還多!問題在於,開採和提煉這些元素的代價高得嚇人,不僅耗費巨資,還得背負嚴重的環境污染成本。從智慧手機到電動車,從風力發電機到軍事裝備,稀土元素早已成為高科技產業的命脈。然而,當中國祭出稀土出口禁令,美國總統氣得跳腳,烏克蘭卻悄悄與美國簽下礦產協議,這一切究竟是真議題,還是地緣政治的又一場大戲?讓我們抽絲剝繭,探究稀土背後的真相與博弈,揭開這場科技與權力的角力戰!
你好,我是HC! 一名軟體工程師,也是一位熱愛觀察世界變化的國際趨勢愛好者。 這裡分享我的旅遊紀錄、生活經驗,也深入探討全球最新的大事與國際局勢評論。 從科技、心理學、經濟到地緣政治,我希望用清晰的觀點,陪你一起理解這個變化劇烈的世界。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留言交流,也別忘了訂閱支持,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
2025/06/11
2025/06/05
NVIDIA AI中心耗電推算:台灣電力夠用嗎?
最近NVIDIA宣布要在台灣設立AI中心,消息一出,網路上議論紛紛,尤其是關於台灣電力供應是否能支撐這龐大計畫的質疑聲浪。
我假設AI中心設置200萬顆H100 GPU(保守估計),到底這樣的AI中心要吃掉多少電力?電費會不會貴到嚇人?更別提台灣夏季用電高峰時,電力備載容量總是讓人捏把冷汗。
作為一個對數字敏感的部落客,我決定來算一算這筆帳,拆解AI中心的耗電真相,並看看台灣電網是否真的hold得住。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用數據說話,揭開這場電力風暴的真相!
2025/06/04
稀土真的稀?當「高科技命脈」成為政治籌碼
「稀土」這個詞乍聽之下好像是什麼罕見資源,名字裡就有個「稀」字嘛!但事實上,稀土並不稀,地殼中的含量比金銀還高,只是它們不像金礦那樣集中,分布零散、難以開採,提煉過程又容易產生高污染,所以才顯得「稀有」。也正因如此,誰能掌握稀土的產製能力,幾乎就能掌握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一環。
近年來,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到美國,引發了外交摩擦,也讓外界質疑:這到底是國安問題?還是經濟談判的槓桿?加上烏克蘭與歐洲簽署稀土開採協議,這場看似礦產爭奪的戰爭,背後可能藏著更大的地緣政治角力。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拆解「稀土真相」,看看這到底是「資源危機」,還是「政治演出」。
2025/06/03
「科技核爆」還是媒體誇大?拆解Google撤銷中華電信憑證信任的真相
最近一則新聞在網路上掀起不小波瀾,標題聳動地寫著「科技核爆!Google撤銷中華電信、行政院預設信任 引發資安合規問題」。乍看之下,彷彿資安天塌下來了,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一探究竟。身為一個在IT圈打滾多年的網站開發者,從網頁設計到伺服器架設都一手包辦,我只能說,這標題真是誇張得讓人想笑。什麼「科技核爆」?什麼「資安危機」?這不過是個憑證信任的技術問題,被媒體包裝得像世界末日。讓我們冷靜下來,拆解這則報導的真相,順便聊聊為什麼這件事對一般用戶影響不大,對IT人來說更是稀鬆平常。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場「核爆」的真面目!
地球磁暴51小時!揭開宇宙風暴的真相與影響
最近,中央氣象署發布太空天氣特報,提到一場持續51小時的強烈磁暴席捲地球,引發不少討論。什麼是地球磁暴?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情節,卻真實地影響著我們的科技與生活。從衛星導航失靈到無線電通訊中斷,甚至有人說頭痛、疲憊可能都與磁暴有關!這不禁讓人好奇:這場宇宙風暴到底有多大威力?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真的是「隱形危機」還是「無感事件」?我對媒體報導總是抱持幾分懷疑,於是決定深入挖掘,從科學角度拆解磁暴的真相,並檢視它對人類與科技的實際影響。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場宇宙風暴的神秘面紗!
2025/06/02
當無人機如蝗蟲般遮天蔽日,戰爭的樣貌已徹底改變
想像一下,深夜裡,117架無人機從卡車上的木箱竄出,悄無聲息地飛向俄羅斯五個州的軍用機場。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2025年6月1日烏克蘭「蜘蛛網行動」的真實場景。俄羅斯空軍的戰略轟炸機被炸得措手不及,損失據說高達34%的Tu-95與Tu-22機隊。這場堪稱「俄版珍珠港」的襲擊,讓我們不得不正視:無人機已經重塑戰爭的規則。但這真的無解嗎?我們總以為傳統防空系統能抵擋一切,可當無人機如潮水般湧來,昂貴的飛彈和高射炮還夠用嗎?別急,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場新型態戰爭的真相,以及那個可能改變遊戲規則的秘密武器——雷射。
台灣交通法規的荒誕劇:輿論主導下的立法亂象
你有沒有開車經過一條寬敞到像是高速公路的道路,卻發現速限牌子上寫著50公里/小時,當下腦袋一片問號?或者聽到某個交通事故上了新聞,隔天政府就宣布要改法規,像是被輿論牽著鼻子走?這就是台灣交通法規的日常——一個被單一事件和媒體熱度綁架的荒誕劇場。每次有重大事故,政府就像被按下緊急按鈕的機器人,急著推新規定、加紅綠燈、降速限,卻很少問:這些措施真的合理嗎?會不會只是治標不治本?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現象,看看為什麼台灣的交通法規總是「輿論越大,改得越猛」,卻讓道路越來越亂。
交通安全的迷思:從越南富國島到台灣的觀察
你有沒有想過,交通安全這件事,真的只是多幾個紅綠燈、多幾個警察,就能搞定的?前陣子我去了越南富國島,這個熱帶小島美得像畫,卻讓我對「交通安全」這四個字有了全新的思考。島上汽機車多到像螞蟻搬家,紅綠燈卻少得可憐,兩隻手的手指頭都數得完。過馬路時,別指望車子會停下來讓你,當地人的生存法則是:閉著眼睛、保持等速走,汽機車就會像水流一樣,自動繞過你。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在玩命?但神奇的是,這種詭異的「滑順感」居然行得通!反觀台灣,紅綠燈滿街都是,警察和測速照相機無處不在,還有獨步全球的「檢舉達人」文化,卻還是車禍頻傳。這讓我不禁想問:我們追求的交通安全,到底是不是一場迷思?
2025/06/01
從上海到洛杉磯半小時?斜爆震發動機的夢與真
我在「ETtoday新聞雲 > 軍武」看到一篇有趣的報導「上海飛洛杉磯只需半小時? 陸研製16馬赫斜爆震發動機」,不談政治,我們談可行性。
速度,總是人類追逐的夢想。從馬車到蒸汽火車,再到超音速飛機,我們一次次突破極限,彷彿在跟時間賽跑。近日,一則新聞讓人瞠目結舌:中國科學家據說開發出一款「斜爆震發動機」,號稱能讓飛機以16馬赫(時速約2萬公里)飛行,半小時從上海飛到洛杉磯!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劇情,還是真有其事?作為一個愛刨根問底的人,我得說,這消息聽起來很「炫」,但細看之下,總覺得有點「玄」。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項技術的真面目,用白話聊聊它到底有多厲害,又有多「不靠譜」。
2025/05/28
程式設計師真的會被 AI 取代嗎?別急著說再見
最近常聽人說:「AI這麼厲害,程式設計師是不是快沒飯吃了?」作為一個資深工程師,我每次聽到這種話都會忍不住笑出來。不是因為我瞧不起AI,而是因為——說這話的人,通常根本沒真的寫過程式。
AI寫程式這件事聽起來很神奇,輸入一句話,它就幫你生出一段程式碼,看起來真的像魔法。但如果你曾經真的使用過AI工具寫過完整的功能,你就會知道:這魔法背後,還是需要一點老派的理性邏輯思維。而這,就是多數人忽略的一點。
當 AI 幫你想點子,你還算是創作者嗎?
你有沒有試過在寫作時卡關,腦袋一片空白,然後轉向 AI 工具求救?像 ChatGPT 或 MidJourney 這樣的工具,分分鐘就能丟給你一堆點子、草稿,甚至是一幅畫!這讓人忍不住想問:當 AI 幫你把創意「生出來」,你還是那個創作者嗎?這問題聽起來有點哲學,但它確實挑戰了我們對創作的傳統認知。創作這件事,到底是靈感的瞬間火花,還是後續的編輯、打磨與心血?
這篇文章要來聊聊,當 AI 成為創意夥伴時,創作者的身份如何被重新定義。準備好一起跳進這個既迷人又燒腦的主題了嗎?
2025/05/27
為何中國共產黨政權屹立不倒?解析其韌性與控制之道
你是否曾經好奇,一個執政超過七十年的政權,面對內外挑戰、經濟起伏、甚至全球輿論的壓力,為什麼總能穩如泰山?
中國共產黨(中共)的統治看似牢不可破,無論外界如何唱衰,它總能找到方法屹立不倒。有人說這是「中國特色」的魔力,有人則認為這是權力的鐵腕遊戲。
作為一個對數據和邏輯有點偏執的人,我忍不住想拆解這現象背後的邏輯。今天,就讓我們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開中共不倒的秘密——保證不讓你讀到打瞌睡,還可能讓你對這個話題有點不一樣的思考!
2025年核能技術的進展與挑戰:比2000年更綠?
你有沒有想過,核能這東西,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裡的能源聖杯,卻總被貼上「危險」標籤?2000年時,核能還是個讓人又愛又怕的話題:愛它的低碳高效,怕它的輻射與災難風險。到了2025年,核能技術突飛猛進,號稱更安全、更乾淨,甚至連歐盟都開始考慮把它塞進「RE100」綠能俱樂部。這是真的進步,還是只是換了包裝的舊酒?今天我們就來拆解核能的五個關鍵議題:安全性、核廢料、建置成本、發電成本,以及它能不能算「綠電」。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用放大鏡好好檢視這顆能源界的「爭議之星」!
AI的能源黑洞與跨國碳排遊戲:誰在為未來買單?
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在手機上問 AI「今天天氣如何」時,背後的運算可能正在某個燃煤電廠的陰影下默默進行?
AI 時代來得又快又猛,像是科幻電影突然變成現實,但這波技術狂潮的背後,卻藏著一個不太光彩的秘密:AI 模型的訓練超級耗電,而且這電從哪來,可能比你我想的還要「髒」。
更扯的是,有些國家可能正在玩一場跨國的「碳排甩鍋遊戲」,把高耗能的 AI 訓練丟到燃煤大國,訓練好的模型再傳到「乾淨」的國家做推論,表面上看起來綠油油,實際上卻是把碳排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種操作不只挑戰我們的環境承諾,還讓政府的稅收與監管陷入尷尬境地。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揭開這場 AI 能源遊戲的真相!
2025/05/26
台灣缺電?真相是缺「綠電」,別被表象騙了!
引言
今天是2025年5月26日晚上11:20,剛聽到新聞又在喊「台灣缺電」,害我差點把手中的冰可樂灑了!說真的,每次一到夏天,台電就開始緊張兮兮,民眾也跟著擔心冷氣會不會跳電。但你有沒有想過,台灣缺的到底是什麼電?是我們吹冷氣、煮飯的日常用電?還是企業拼命要的那種「高級電」?最近聽到一個說法,說台灣其實不缺電力,而是缺「綠電」——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怪?
前幾年台電花大錢收購民間太陽能電廠,還被不少人拿來怪罪台電虧損,現在卻說企業想要的不是普通的電,而是淨零碳排的綠電!
我對這種「魔鬼藏在細節」的說法超感興趣,今天就來拆解一下,別被表面的缺電危機蒙蔽眼睛!
生產者與消費者思維的拉鋸戰
你有沒有看過那些誇張的網路影片,號稱某國的製造技術「吊打全球」,什麼晶片自主研發、CNC加工零誤差,聽起來好像下一秒就要統治宇宙了?作為一個每天滑手機、買東西只在意好不好用的普通人,我得說,這些吹捧聽起來很厲害,但總覺得跟我的生活有點脫節。
就像我買支iPhone,我真的不會去管它的晶片是誰做的,我只想知道螢幕夠不夠亮、電池耐不耐用。
這種「生產者思維」和「消費者思維」的差距,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些人講得天花亂墜,我們卻只想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今天就來聊聊這場認知上的拉鋸戰,看看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2025/05/25
黃仁勳喊話核能不該被汙名化,台灣政府該怎麼接招?
黃仁勳一句「核能不該被汙名化」,就像丟了一顆震撼彈到台灣的能源政策池塘裡,激起千層浪。身為NVIDIA的掌門人,他不是隨口說說,而是點出了AI時代的能源痛點:電力需求像火箭般飆升,台灣卻還在「去核」的迷霧中打轉。說真的,當國際大廠、學者、甚至盟友都在敲邊鼓,提醒我們能源安全岌岌可危,政府卻像蒙著眼開車,離懸崖只差一步。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核能不該是過街老鼠,台灣又該怎麼接這招,才能不讓未來的發展被自己掐死。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跳進這個話題,撕開意識形態的包袱,談點實在的!
2025/05/22
固態電池為何總是「差一步」?解密背後的技術困境
你有沒有聽過固態電池?這玩意兒被吹捧為下一個電動車革命的救世主,號稱比現在的鋰電池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充電更快,甚至能讓電動車開個 800 公里都不用擔心沒電!聽起來是不是很棒?各大車廠、科技公司像 Toyota、QuantumScape 都砸大錢在研究,說什麼「2025 年就要量產」,結果呢?現在都 2025 年 5 月了,路上還是看不到固態電池的影子。說好的革命呢?難道又是科技圈的另一場空話大會?我對這種「吹牛不打草稿」的態度真的有點看不下去,所以今天就來帶你一起挖深一點,看看固態電池到底為什麼這麼難搞,難到連科技巨頭都卡關!
核能的未來夢想:小型反應爐與核融合為何仍只是空談?
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核能是未來的救星,乾淨又高效,尤其是「小型核能反應爐」和「核融合發電」,好像隨時都能改變世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忍不住想問:真的嗎?這些技術聽起來很炫,但為什麼連一個真正商轉的例子都看不到?有些人信誓旦旦地說,國外已經有公司成功了,台灣再不跟上就落後了!但我翻遍資料,卻覺得這一切更像是科幻電影的劇本,而不是現實。核能的夢想很美,但背後的真相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些「核能神話」,看看它們到底有多可行,還有那個讓人頭痛的核廢料問題,台灣到底能不能搞定!
太陽能的綠色神話?揭開面板生產的汙染真相與半導體的沉默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太陽能是未來的希望,乾淨又無限,拯救地球的綠色救星!聽起來很棒,對吧?但每次聽到這種話,我總忍不住想問:真的有這麼完美嗎?太陽能板掛在屋頂上,閃閃發光,的確看起來很「綠」,可是在它們被製作出來之前,背後的故事似乎沒那麼單純。有人說,太陽能板的生產過程不僅不環保,還可能比傳統燃煤、燃氣發電更傷地球。更妙的是,太陽能板和半導體晶圓都用同樣的材料——多晶矽,但為什麼半導體的汙染問題好像沒人提?這是真的嗎?今天我們就來抽絲剝繭,看看太陽能的「綠色神話」背後,還有科技產業的沉默,到底藏了什麼真相。
為什麼你明明沒空,卻還是答應幫忙?
有沒有發現自己常常嘴巴答應「好啊,沒問題」,但心裡卻在吶喊:「完了,我根本沒空啊!」?明明行事曆滿到不行,卻還是對別人的請託點頭如搗蒜。不是因為你有時間,也不是因為你特別熱心,而是因為一種潛藏的心理機制在作祟——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讓你不小心「超支」的心理帳戶。
-
我以前租房子原本是布傳統的DVR主機,將線路掛在原本的木製裝潢上,用壓條固定線,我自己買的房子有釘天花板,可以把線藏在天花板上,原本想的很美好,結果不同房間的天花板並無法連通,布DVR攝影機還是得額外從其他地方穿線,醜醜的壓條還是會有,追求完整度有強迫證的我無法接受。
-
從2019/11/26牽新車到現在2019/12/16已經開了 2000km 了,這台車油耗我大約摸清楚了,我開的是2020年式 All-New Mazda3 , 四門版BOSE旗艦版 ,如果有開四代馬3的朋友,只要是這具 2.0 Skyactive-G 汽油引擎,搭配6速手自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