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做決策靠邏輯、分析與經驗。可惜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設局」的人而不自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買東西時看到原價899元、現在特價399元,就覺得「好便宜」,但從沒想過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可能根本不值300?
這不是你笨,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本來就容易受到第一個看到的資訊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基準點效應(Anchoring Effect)」。心理學家早在幾十年前就發現這種現象,而商人、談判專家,甚至情緒操控高手也早就把它玩得爐火純青。
你好,我是HC! 一名軟體工程師,也是一位熱愛觀察世界變化的國際趨勢愛好者。 這裡分享我的旅遊紀錄、生活經驗,也深入探討全球最新的大事與國際局勢評論。 從科技、心理學、經濟到地緣政治,我希望用清晰的觀點,陪你一起理解這個變化劇烈的世界。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留言交流,也別忘了訂閱支持,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
我們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做決策靠邏輯、分析與經驗。可惜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設局」的人而不自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買東西時看到原價899元、現在特價399元,就覺得「好便宜」,但從沒想過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可能根本不值300?
這不是你笨,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本來就容易受到第一個看到的資訊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基準點效應(Anchoring Effect)」。心理學家早在幾十年前就發現這種現象,而商人、談判專家,甚至情緒操控高手也早就把它玩得爐火純青。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偷偷瞄著別人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然後在心裡默默給對方貼上一個「經濟等級」的標籤?小時候,我爸常跟我說:「一個人花1/10買車,1/2買房。」那時候覺得這不過是老爸的隨口胡謅,長大後才發現,這不只是數字,而是人性深處的直覺法則。無論你是月入五萬的小資族,還是樂透中了十億的幸運兒,這比例就像個幽靈,總在你的消費決策裡陰魂不散。為什麼我們這麼難逃脫?這篇文章要帶你看看,這背後的人性邏輯,以及我們如何被自己的選擇「出賣」,暴露在社會的放大鏡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次聽到飛機失事的新聞,心裡就毛毛的,覺得坐飛機簡直是拿命在賭?但老實說,你每天開車上班,會不會也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出車禍?應該不會吧!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聊的——可得性偏差,一種讓我們頭腦被新聞和印象綁架的認知陷阱。我得說,這種偏差不僅讓我們誤判風險,還在無形中影響政府的政策,甚至讓像自動駕駛這樣的好科技背黑鍋。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現象,順便批判一下那些讓我們腦袋亂套的媒體和決策!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剛買了一台新車,開心地上路,結果突然發現,怎麼路上跑的車好像都是跟你同款?或者是,當你開始關注某個話題,比如說減肥,結果整個社群媒體的廣告、朋友的貼文,甚至路邊的看板,好像都在跟你講怎麼瘦身?這不是宇宙在跟你開玩笑,而是你的大腦在耍你!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做「注意力偏誤」(Salience Bias),簡單來說,就是當某件事對你變得重要,你的大腦會像裝了濾鏡一樣,主動放大相關資訊,讓你覺得「哇,怎麼到處都是!」這篇文章要來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邏輯,用白話的方式讓你搞懂為什麼我們會被自己的腦子騙,還要帶點批判的眼光,提醒你別被這濾鏡牽著鼻子走!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快樂這件事,總是被搞得那麼複雜?多巴胺,這個讓我們感覺「爽」的化學物質,明明是大腦的快樂信使,卻好像被社會貼上了「危險」的標籤。
從毒品到某些藥物,只要是能直接刺激多巴胺的東西,幾乎都被各國列為禁忌,甚至被妖魔化。為什麼?難道追求快樂,就非得繞遠路、吃點苦頭才算「正當」?我是一個科技人,習慣用數據和邏輯拆解問題,今天就來跟你聊聊這件怪事:為什麼多巴胺帶來的快樂,總得付出代價?這背後的科學、社會規則,甚至是人性,到底在玩什麼把戲?準備好,咱們要用白話把這件事掰開揉碎,帶點批判的眼光,看看這世界是不是有點太愛跟自己過不去。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成功學雞湯:「只要堅持到底,你一定會成功!」每次聽到這種話,我都忍不住翻白眼。因為這句話背後藏著一個統計學的大坑——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作為一個學資訊和統計的傢伙,我得說,這種偏誤就像程式碼裡的bug,表面上看不出問題,但一跑起來就讓你滿頭包。成功者總愛把自己的勝利歸功於「堅持」,但沒人告訴你,那些堅持到破產、崩潰、甚至連故事都沒能留下的失敗者,數量多到可以塞滿好幾個伺服器。想知道為什麼我們老是被這種偏誤牽著鼻子走?繼續看下去,我保證用最白話的方式,讓你秒懂這個陷阱,還順便幫你把腦袋裡的成功學迷霧清乾淨。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吃冰淇淋會讓你溺水」?聽起來很扯,但如果我告訴你,冰淇淋銷量和溺水事故真的有「統計關聯」,你會不會愣一下?別急,這不是什麼靈異現象,而是統計學裡一個經典陷阱——「假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在台灣,我們也有不少這種看似有理、實則荒唐的迷思,比如「有錢人都愛打高爾夫球,所以學高爾夫就能變有錢」。真的嗎?還是只是因為有錢人有閒有錢,才去打高爾夫?作為一個科技人,我對這種「假相關」特別感冒,因為它們常常被用來唬人,甚至變成情緒勒索的工具。這篇文章要帶你破解這些迷思,用白話的方式講清楚什麼是假相關,還要揭穿一個台灣人超愛信的荒唐例子。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拆穿這些假邏輯的真面目!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滑手機時,總是看到跟自己想法差不多的人在吶喊?不管是政治、疫苗,還是哪個明星的八卦,彷彿整個世界都跟你站在同一邊?這不是巧合,而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在作怪。它像個過分熱心的媒人,硬要把你塞進一個溫暖的小圈圈,讓你舒服得不想離開。但問題是,這種「同溫層」真的對我們好吗?還是說,它正在悄悄把我們困住,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身為一個學資訊和統計的數據宅,我忍不住要來拆解這現象背後的邏輯,順便吐槽一下這套系統有多狡猾。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跳進這個演算法的迷霧,看看突破同溫層到底有多難!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什麼都不說,卻能讓你愧疚一整天?他們沒有發脾氣,沒有大吼大叫,甚至連語氣都溫和。但你知道他不開心,你也知道你「該做點什麼」。這不是魔法,這叫情緒勒索。
身為一個統計背景的人,我常覺得「情緒勒索」這個詞有趣得不得了。它不是二元變數,不是「勒索 / 非勒索」這麼簡單;它比較像一條滑動的數值軸線,從「合理表達情緒」一直延伸到「你不照我的意思,我就讓你良心過不去」。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某天你在滑手機時,看到一篇新聞標題大大寫著「某政黨又做了某件蠢事」,你氣得馬上轉發到群組,大家一邊點頭一邊罵。但隔天,你才發現另一家媒體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報導同一件事,甚至細節也對不上。這時你才驚覺,也許你看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某種看法」。
你有沒有曾經遇過這種情況:某人對你熱情地打招呼,你卻完全想不起來他是誰?你不確定他是公司的同事、舊同學,還是便利商店的店員。你尷尬地笑一笑,應付過去,事後卻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淡、不夠社會化。別太快責怪自己,有可能你不是不在乎,而是你真的「臉盲」。
你是不是曾經有這種感覺:明明對大家都很好,凡事都願意幫忙,卻總覺得自己在團體中不被重視?甚至有人對你越來越理所當然,久而久之,連最基本的尊重都變得稀薄。你可能會懷疑,是不是我還不夠好、是不是要更努力取悅別人?但事實很可能恰恰相反——你越想討好所有人,反而越容易被邊緣化。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原本只是想滑個五分鐘手機放鬆一下,結果一抬頭,已經過了一個多小時?或是明知道工作要做、報告要交、房間該收,可你就是下意識地把手機拿起來,開始無意識地刷短影片?你以為你是在「休息」,其實你是在「逃避」。
很多人說自己不關心政治,也不想參與那些吵吵鬧鬧的事。他們寧可追劇、看球賽、滑手機,也不想打開新聞或去了解政黨主張。但其實你每天的生活,早就已經被政治「參與」了。你家房租的高低、通勤路線的便利、孩子上學的學費補助、超商買一杯咖啡要不要加稅──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背後都牽動著政策,也就是政治。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同事?每當有人提出一個好點子,他總會悠悠地補上一句:「這我也想過。」聽起來像是在認同,其實卻像在說「我原本也可以做到,只是我沒說出口」。這樣的發言不只讓人尷尬,也引人深思:為什麼他總要這樣表態?背後的心理機制其實比你想得複雜。
你有沒有試過在超市看到「買一送一」就失心瘋地搶購,結果回家才發現自己根本用不到那麼多?或者為了「免費試用」註冊了一堆服務,最後卻被自動扣款搞得焦頭爛額?這些場景背後,其實藏著一個人類行為的秘密——我們對「免費」有種近乎非理性的迷戀。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零價格效應」(zero price effect),簡單來說,就是當東西標上「免費」,我們的大腦就像被施了魔法,瞬間覺得它超值,哪怕實際上可能不划算。今天,就讓我們用一個真實的案例,來聊聊為什麼我們這麼愛「免費」,以及這背後的心理機制。
有沒有發現自己常常嘴巴答應「好啊,沒問題」,但心裡卻在吶喊:「完了,我根本沒空啊!」?明明行事曆滿到不行,卻還是對別人的請託點頭如搗蒜。不是因為你有時間,也不是因為你特別熱心,而是因為一種潛藏的心理機制在作祟——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讓你不小心「超支」的心理帳戶。
在職場上,「把事情簡單做好」聽起來是個讚美,甚至像是一種美德。但你有沒有發現,那些升遷很快、被重視的人,不一定是最會把事情「簡單處理」的人?有時候,他們反而是把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包裝得很不簡單。
這聽起來有點反直覺,甚至讓人覺得不夠「真誠」,但真實的職場就是這樣運作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有時候,適當把事情「複雜化」,反而讓你在職場上更有價值?
你是不是也曾在早上八點半,拖著沒睡飽的身軀,坐在會議室裡聽主管講一些「感覺沒什麼用」的話?每天的早會,講的好像都是昨天的進度、今天的計畫,還有一些聽起來很勵志但實際上沒什麼幫助的口號。心裡忍不住想:「這時間拿來回email不是更好?」如果你有這種想法,恭喜你,你並不孤單!但今天,我想跟你聊聊,為什麼這些看似「沒意義」的早會,可能比你想像中更有價值。讓我們從「集體行動問題」和「認知勞動」這兩個角度,來看看早會背後的辦公室文化到底在幹嘛,說不定你會對它改觀哦!
你有沒有試過跟朋友聊天,聽到他們給的建議,心裡卻默默想:「嗯,這好像不太對,我還是覺得自己原本的想法比較好」?這種感覺很熟悉吧!我們都喜歡聽到跟自己想法一致的東西,因為這樣感覺比較舒服、安心。可是,這樣的習慣有時候會讓我們忽略真正有價值的建議,甚至在做決定時走偏了路。今天這篇文章要來聊聊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它就像個隱形的眼罩,悄悄影響我們怎麼接收資訊、怎麼做決定。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有趣又重要的話題!
我們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做決策靠邏輯、分析與經驗。可惜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設局」的人而不自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買東西時看到原價899元、現在特價399元,就覺得「好便宜」,但從沒想過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可能根本不值300? 這不是你笨,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本來就容易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