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成功學雞湯:「只要堅持到底,你一定會成功!」每次聽到這種話,我都忍不住翻白眼。因為這句話背後藏著一個統計學的大坑——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作為一個學資訊和統計的傢伙,我得說,這種偏誤就像程式碼裡的bug,表面上看不出問題,但一跑起來就讓你滿頭包。成功者總愛把自己的勝利歸功於「堅持」,但沒人告訴你,那些堅持到破產、崩潰、甚至連故事都沒能留下的失敗者,數量多到可以塞滿好幾個伺服器。想知道為什麼我們老是被這種偏誤牽著鼻子走?繼續看下去,我保證用最白話的方式,讓你秒懂這個陷阱,還順便幫你把腦袋裡的成功學迷霧清乾淨。
什麼是倖存者偏誤?簡單說,就是只看贏家
倖存者偏誤的核心很簡單:我們只看到成功的案例,卻忽略了那些採取相同行動但失敗的人。結果呢?我們誤以為某些行為是成功的關鍵,實際上它們可能只是運氣的副產品。舉個例子,二戰時,盟軍想幫戰機加裝裝甲。他們檢查了回來的飛機,發現機翼上滿是彈孔,於是有人提議:「在機翼加厚裝甲吧!」聽起來很有道理,對吧?但統計學家Abraham Wald跳出來說:「錯!應該在引擎加裝甲!」為什麼?因為回來的飛機都是「倖存者」,它們被打中機翼還能飛回來,證明機翼中彈沒那麼致命。那些引擎中彈的飛機呢?早就墜毀了,根本沒機會被檢查。這就是倖存者偏誤的經典案例:你只看到活下來的數據,卻忘了那些沒活下來的,才是關鍵。
回到現代,創業圈最愛講「堅持到底」的故事。馬雲說他當年被拒絕幾十次還不放棄,最後創辦了阿里巴巴;J.K.羅琳被出版社退稿無數次,還是咬牙寫完《哈利波特》。這些故事聽起來超勵志,但問題是:你只聽到倖存者的聲音。那些一樣堅持到底、卻把積蓄燒光、家庭破碎的創業者呢?他們的故事沒人講,因為沒人想聽失敗者的「廢話」。但從統計的角度看,這些失敗者的數量遠遠超過馬雲和羅琳。忽略他們,你就是在用有偏的數據做決策,結果大概率是栽進同樣的坑。
為什麼我們老是中招?因為大腦愛偷懶
倖存者偏誤之所以這麼容易騙人,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愛走捷徑。心理學上,這叫「可得性啟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我們傾向於用最容易想到的例子來判斷事情。成功者的故事到處都是——書店裡的傳記、TED演講、社群媒體的勵志貼文,這些都讓我們覺得「只要學他們,就能成功」。但失敗者的故事呢?除了偶爾被當成反面教材,誰會花時間去記錄一個沒沒無聞的創業者的血淚史?這導致我們的認知被成功者的光芒蒙蔽,忘了數據的全貌。
我再舉個生活化的例子。你可能聽過「情緒勒索」的案例:某人透過哭鬧、賣慘,成功讓老闆加薪或讓伴侶妥協。於是你可能會想:「嘿,哭鬧好像挺有效的!」但這又是倖存者偏誤在作祟。你沒看到的是,更多用同樣招數的人,可能被老闆炒魷魚、被朋友疏遠,甚至被貼上「情緒不穩定」的標籤。成功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沉在水面下的失敗案例,才是真相的大頭。
倖存者偏誤的危害:讓你誤判風險
如果你以為倖存者偏誤只是讓你聽了幾個假勵志故事,那你就小看它了。這種偏誤會直接影響你的決策,甚至讓你賠上時間、金錢和心力。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經因為聽了太多「自學程式設計月薪破十萬」的成功故事,差點辭職去全職學寫程式。那些故事講得頭頭是道:某人花半年學Python,然後跳槽到科技公司,薪水翻倍。但後來我冷靜下來,跑去查數據,發現事實是:自學程式設計的人裡,只有不到20%能在一年內找到相關工作,其他人要嘛放棄,要嘛卡在低薪的入門職位。那些月薪破十萬的案例,只是倖存者的炫耀,真正的數據遠沒那麼光鮮。
更嚴重的例子出現在投資圈。很多人迷信「追隨成功投資人」的策略,比如模仿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但你有沒有想過,巴菲特是倖存者中的倖存者?無數人用同樣的策略,結果卻血本無歸。為什麼?因為市場環境、運氣、甚至個人背景都扮演了巨大角色。光模仿倖存者的行為,卻不看全貌,等於是在賭博。
怎麼破除倖存者偏誤?學會看「全數據」
好消息是,倖存者偏誤雖然狡猾,但不是無解。作為一個統計迷,我有幾招可以幫你避開這個坑。第一,永遠問自己:「我有沒有看到全貌?」當你聽到某個成功故事時,逼自己去找失敗的案例。Google一下、問問身邊的人,甚至去查行業報告,試著拼湊出完整的圖像。第二,別被單一故事牽著走。成功者的故事再動聽,也只是個案,不是統計意義上的證據。第三,學點基本的統計思維——不需要變成數學家,但至少要懂得「樣本偏差」這種概念。就像寫程式時要除錯,判斷一件事時,也要先檢查你的數據有沒有偏誤。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幫你把倖存者偏誤的概念記牢。在台灣,南投的紫南宮可是求財的熱門廟宇,每年吸引無數人去拜拜、借發財金,祈求財運亨通。為什麼這麼多人信?因為你常聽到某個老闆得意洋洋地說:「我當年生意失敗,跑去紫南宮借發財金,誠心拜拜,結果隔年公司就賺大錢!」這故事聽起來超神奇,於是很多人跟著去借發財金、添香油錢,期待財神爺點頭。但幾年過去,大多數人還是過著一樣的日子,沒變成富翁,甚至有人因為太迷信,生意反而更慘。終於,有個腦袋清楚的年輕人站出來說:「等等,我們只聽到那個老闆的成功故事,那些一樣去紫南宮拜拜卻沒發財的人呢?」他查了一下,發現每年幾十萬香客裡,真正靠借發財金翻身的不到1%,其他人不過是多花了香油錢。這故事的教訓很簡單:別只聽倖存者的話,去看看那些沒發財的香客,他們的經歷,才是真相的關鍵。
別讓成功者的噪音,蓋過失敗者的沉默
倖存者偏誤就像一個隱形的濾鏡,讓我們只看到世界的亮面,卻忽略了暗面的真相。成功者的建議聽起來很美,但如果不考慮失敗者的數據,那些建議可能只是噪音。作為一個學資訊和統計的人,我希望你能跟我一樣,養成質疑的習慣:別急著相信振興門票,問問自己,這個故事有沒有可能是倖存者偏誤的受害者?下次聽到某個勵志故事時,停下來想想:我有沒有只看到倖存者的光芒?真正的智慧,不是模仿成功者,而是學會看清全貌,用數據和理性,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