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你以為看懂新聞了,其實只是被選擇了看法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某天你在滑手機時,看到一篇新聞標題大大寫著「某政黨又做了某件蠢事」,你氣得馬上轉發到群組,大家一邊點頭一邊罵。但隔天,你才發現另一家媒體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報導同一件事,甚至細節也對不上。這時你才驚覺,也許你看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某種看法」。

我們其實只在看「我們想看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選擇性曝露」(Selective Exposure),意思是我們會主動接觸那些與自己原本觀點一致的資訊,並避開與我們立場衝突的內容。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在尋找真相,而是在尋找證據,證明「我一直都是對的」。

這種行為看似無害,實際上卻會讓我們越來越難以接受不同聲音。長期下來,我們的世界觀會變得封閉,甚至會開始懷疑為什麼別人這麼「愚蠢」看不出真相——殊不知,對方也正這麼看我們。

演算法讓我們更難逃離「資訊泡泡」

如果說人類有偏好,那麼演算法就懂得怎麼滿足它。社群媒體平台會根據你的點讚、分享、停留時間,精準投放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種設計初衷是讓你停留久一點,但副作用卻是加劇了資訊過濾(Filtering)的問題。

以 Facebook 或 YouTube 為例,當你常看某一類型的政治評論時,平台會持續推薦同類型的影片或文章。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接觸到的世界,幾乎都是「同一種聲音」。這種被困在同溫層的現象,也被稱為「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媒體的立場,也在影響你的判斷

有些人會說:「我都看主流媒體,應該比較中立吧?」但事實上,媒體也是有立場的。新聞不是純粹的資訊,它包含了編輯的取捨、標題的語氣、照片的選擇,甚至是受訪者的安排。

例如,同一場抗議活動,有的媒體會報導「暴力衝突」、「影響交通」,有的則強調「民眾憤怒」、「捍衛民主」。內容可能都是真實的,但呈現的方式早已預設了觀眾的情緒走向。

怎麼破除這個困境?

如果我們想要跳出這種被選擇的看法,有幾個方法可以參考:

  • 刻意接觸不同立場的媒體:試著每天花5分鐘看看與你觀點不同的新聞,訓練自己「看得下去」。
  • 追蹤事實查核平台:像是台灣的「Cofacts」或「MyGoPen」都有提供即時的事實查核服務。
  • 學會問問題:看到新聞時,不只問「他怎麼說」,也問「為什麼這麼說?有沒有可能是別的原因?」

看懂新聞,不代表看透真相

新聞是理解世界的工具,但不是絕對的真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不斷被選擇、被過濾的資訊環境裡。真正的思考,不是同意,而是願意去理解「不同」,哪怕只是幾分鐘的換位思考,都可能讓你看到全然不同的風景。

別讓自己成為觀點的傳聲筒,學會在資訊的海洋中懷疑、辨別、重新理解,也許那才是自由思考的第一步。

沒有留言:

突破同溫層:社群媒體的迷霧與真相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滑手機時,總是看到跟自己想法差不多的人在吶喊?不管是政治、疫苗,還是哪個明星的八卦,彷彿整個世界都跟你站在同一邊?這不是巧合,而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在作怪。它像個過分熱心的媒人,硬要把你塞進一個溫暖的小圈圈,讓你舒服得不想離開。但問題是,這種「同溫層」真的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