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在早上八點半,拖著沒睡飽的身軀,坐在會議室裡聽主管講一些「感覺沒什麼用」的話?每天的早會,講的好像都是昨天的進度、今天的計畫,還有一些聽起來很勵志但實際上沒什麼幫助的口號。心裡忍不住想:「這時間拿來回email不是更好?」如果你有這種想法,恭喜你,你並不孤單!但今天,我想跟你聊聊,為什麼這些看似「沒意義」的早會,可能比你想像中更有價值。讓我們從「集體行動問題」和「認知勞動」這兩個角度,來看看早會背後的辦公室文化到底在幹嘛,說不定你會對它改觀哦!
集體行動問題:為什麼需要大家「一起來」?
先來說說「集體行動問題」,這聽起來很學術,但其實很簡單。想像一下,你和一群朋友約好去吃Buffet,但前提是每個人得先付100元的訂金。如果有人偷偷不付,餐廳就不會開門,結果大家就吃不到。這時候,每個人都希望別人付錢,自己省點錢,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最後就沒人付錢,Buffet也吃不成。這就是集體行動問題的核心: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衝突。
早會也是一樣的道理。對你來說,參加早會可能感覺是浪費時間,因為你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但對整個團隊來說,早會是一個讓大家「對齊目標」的機會。比如說,行銷部門可能以為他們的廣告活動是首要任務,但業務部門卻在推另一個產品。如果沒有早會這種場合讓大家把資訊攤開來講,部門之間可能會像脫韁野馬,各跑各的,最後公司目標沒達成,大家還互相怪罪。早會就像是那個「訂金」,每個人都得花點時間參與,確保團隊這台機器能順利運轉。
以我自己的工作經驗來說,2024年我被調任到新單位,開始參加一種形式很特別的「早會」——其實更像是大型的處級日會。
每天早上,各課的 Leader 要依序報告昨天是否發生異常,接著會輪到工程師一個個報告週報。由於單位裡有幾十位工程師,每個人都必須親自上場,一週一次,面對全場發表。
這聽起來好像只是例行公事,但實際上過程中變數很多:任何人都可能發問、提出挑戰,甚至連處經理有時也會突然加入發言。有時是專業問題,有時則是其他課同仁聽不懂、問出一個很難回答的點。有時大家會認真討論,也有時會演變成一種「尷尬互動」:畢竟不同課負責的領域不盡相同,說到底,這樣的跨單位報告其實有點像在對陌生人解釋你桌上的文件。
從效率角度來看,這種會議老實說很難稱得上精準高效。有人會質疑:這樣的會議必要嗎?花費這麼多人的時間,產出值是否對得起投入?但話說回來,在這種看似混亂、冗長的過程中,偶爾也會有意外的收穫:有人會勇敢吐槽流程不合理,有人拋出實用點子,甚至促成了跨課合作的契機。
這樣的經驗讓我忍不住想問自己,也想問你:這種看似「沒效率」的早會,其實是不是也反映了一種組織內部的「集體協商」與「非正式溝通」?我們每天開的會,真的只是浪費時間嗎?還是它在某個你不曾注意的角落,慢慢地發揮著作用?
認知勞動:早會不只是開會,是「腦力暖身」
再來聊聊「認知勞動」。這詞聽起來也很玄,但說白了,就是你的大腦在工作時需要花的力氣。比如寫報告、想創意、解決問題,這些都是認知勞動。而認知勞動有一個特點:它需要「啟動能量」。就像你早上起床得先刷牙洗臉才能清醒,腦袋也需要一些「暖身」才能進入工作狀態。
早會其實就是這種「腦力暖身」的場合。你可能覺得主管講的那些話沒什麼新意,但這些話的真正作用不是傳遞資訊,而是幫你把腦袋從「睡覺模式」切換到「工作模式」。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跑者,賽前你會不會做點熱身操?早會就像是熱身操,它讓你的腦袋開始思考今天的工作、可能的挑戰,甚至是同事的反饋。這些小刺激累積起來,能讓你更快進入高效狀態。
我有個朋友在一家新創公司上班,他們的早會超簡單:每個人輪流說一句「今天我要完成什麼」。聽起來很無聊對吧?但我朋友說,這五分鐘的分享讓他每天都更有動力,因為他得在大庭廣眾下說出目標,感覺就像立下軍令狀,逼自己得做到。這不就是認知勞動的妙用嗎?早會幫你把腦袋「點燃」,讓你更有意識地去面對一天的工作。
早會的價值在於「連結」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你覺得早會沒意義,是你錯了嗎?嗯,或許不是你錯,而是你還沒看到早會背後的邏輯。從集體行動問題來看,早會是讓團隊目標一致的關鍵;從認知勞動的角度,早會是幫你腦袋熱身的起點。它可能不完美,可能有時候真的很無聊,但它的存在就像公司文化裡的「黏膠」,把每個獨立的個體黏成一個整體。
下次再坐在會議室裡,聽著主管講那套老掉牙的「團結就是力量」,不妨換個角度想:這不只是一場會,而是一個讓你和同事、公司目標「連結」的機會。說不定,你會發現早會其實沒那麼糟,甚至還能從中找到一點樂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