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你怎麼會這樣想?是你在思考,還是被下了錨?

我們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做決策靠邏輯、分析與經驗。可惜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設局」的人而不自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買東西時看到原價899元、現在特價399元,就覺得「好便宜」,但從沒想過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可能根本不值300?

這不是你笨,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本來就容易受到第一個看到的資訊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基準點效應(Anchoring Effect)」。心理學家早在幾十年前就發現這種現象,而商人、談判專家,甚至情緒操控高手也早就把它玩得爐火純青。

心理學實驗揭露的「錨」:隨機數字也能影響判斷

基準點效應最經典的實驗來自心理學家Tversky與Kahneman。他們讓受試者先轉動一個輪盤,輪盤會隨機停在一個數字,接著請受試者估算「非洲國家在聯合國的比例」。照理說這兩件事毫無關聯,但結果卻顯示——轉到數字大的組別,估算比例也顯著偏高;反之亦然。

這實驗說明了一件恐怖的事:即使是一個與問題完全無關的數字,只要它先出現在你面前,它就能成為你思考的「基準」,影響你後續的判斷與選擇。而這種效應不只存在於研究室,在日常生活中也處處可見。

價格、談判與讓步的心理戰

「第一次開價要開高一點,之後再讓價才顯得誠意十足」——這不只是生意場的潛規則,更是錨定效應的實際應用。假設你賣一樣東西真正想賣1000元,但一開始你喊價1200元,買方會覺得你降到1000元「讓了很多」,於是成交;但如果你一開始只喊1000元,對方還會想殺到900元。

在這裡,1200就是那個錨,即使它是假的,也能強化後面1000元的「合理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網拍或商品標價動輒「原價9999元、現在特價只要1299元」,那個原價,不一定真有存在過,但卻有效地讓你覺得眼前這個價格「划算」。

情緒操控裡的「情緒錨定」

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話:「你從來沒關心過我。」——這句話最強的不是指控本身,而是它先設下一個情緒錨點:你「從來都沒做過」。這種說法會讓對方先自我否定、內疚,然後進入被動狀態,不去爭辯事情本質,而只想補償或改變行為。

在家庭溝通中也很常見:「你哥哥以前都怎樣怎樣,你怎麼做不到?」這不只是比較,而是一種策略性的錨定,設下一個過高的標準,讓人自然感到自責或羞愧。從資訊與統計角度來看,這種比較本身缺乏變項控制,是一種邏輯謬誤,但人們在情緒當中往往不會這樣分析。

行銷與媒體中的錨定陷阱

在資訊時代,錨定效應變得更無孔不入。像是新聞報導經常會先用聳動標題設下一個心理預期——例如「房價崩盤?」或「美國總統已下最後通牒」,接著即便內文否認或修正,讀者的第一印象仍然停留在那個「大錨」上。

數據呈現也是。若某篇文章說「新增病例突破3000人」,你會驚訝,但如果昨天的基準點是5000人,今天變3000就會覺得「好像變好了」。所以新聞與政府簡報也常見有技巧的「選擇比較基準」,讓數字說出他們想說的話。

如何跳脫「錨」的陷阱?

我們不能避免錨定效應的影響,但可以訓練自己辨識並重新設立「屬於自己的基準點」。例如在購物時,先做功課了解市場行情而不是只看標示價格;在與人談判時,先問清楚需求與限制,而不是立刻接受對方的起始條件。

從資訊與統計的角度,好的決策應該是以多元資訊為基礎,建立自己的評估模型,而不是讓別人的「預設值」牽著鼻子走。錨定效應提醒我們:認知偏誤往往不是邏輯問題,而是心理設計的結果。只有知道這個機制,才有機會跳脫它。

沒有留言:

你怎麼會這樣想?是你在思考,還是被下了錨?

我們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做決策靠邏輯、分析與經驗。可惜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設局」的人而不自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買東西時看到原價899元、現在特價399元,就覺得「好便宜」,但從沒想過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可能根本不值300? 這不是你笨,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本來就容易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