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滑手機時,總是看到跟自己想法差不多的人在吶喊?不管是政治、疫苗,還是哪個明星的八卦,彷彿整個世界都跟你站在同一邊?這不是巧合,而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在作怪。它像個過分熱心的媒人,硬要把你塞進一個溫暖的小圈圈,讓你舒服得不想離開。但問題是,這種「同溫層」真的對我們好吗?還是說,它正在悄悄把我們困住,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身為一個學資訊和統計的數據宅,我忍不住要來拆解這現象背後的邏輯,順便吐槽一下這套系統有多狡猾。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跳進這個演算法的迷霧,看看突破同溫層到底有多難!
同溫層不是單一溫度,而是分層的「溫室」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同溫層不是一個單一的、所有人想法都一樣的大圈圈。相反,它更像是一個個不同溫度的小溫室。演算法會根據你的點讚、留言、分享,甚至你在某個貼文上停留的時間,把你分類到某個「溫度群」。比如說,你偶爾點讚支持環保的貼文,你可能被丟進「溫和綠色派」的溫室;但如果你天天轉發反對某政策的文章,你可能被歸類到「激進反對派」的溫室。這些溫室之間的壁壘很高,你幾乎看不到其他溫室裡的人在說什麼。這就像你去參加一個派對,卻被分配到不同房間,房間裡的人都跟你聊得來,但你完全不知道隔壁房間在吵什麼。
舉個真實例子,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研究顯示,Facebook的演算法會根據用戶的互動行為,把他們推向不同的資訊圈。支持川普的人,看到的幾乎都是川普的正面新聞和支持者的熱情留言;而支持拜登的人,則被塞滿拜登的政見和對川普的批評。這種分層的溫室效應,讓雙方都覺得自己是「主流意見」,卻完全不了解對方的立場。這就是同溫層的第一個陷阱:它讓你以為全世界都跟你想的一樣。
極端者的迴音室:你越偏激,看到的越偏激
更麻煩的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特別「偏愛」極端者。為什麼?因為極端者的言論通常更有爆點,能吸引更多點閱和互動。演算法不在乎你的觀點是否合理,它只在乎你能不能幫平台賺流量。所以,如果你開始發表一些比較激烈的言論,比如「所有XX都是騙子!」之類的,演算法會興奮地說:「好!這傢伙有潛力!」然後開始把其他同樣激進的內容推給你。你會發現,螢幕上出現的貼文越來越火爆,留言區也越來越像戰場。
這就像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小鎮,每個人都在廣場上講話。鎮上有一個神奇的擴音器,會自動把聲音最大的人的講話傳到全鎮。結果,喊得越大聲、越誇張的人,越容易被聽到,其他溫和的聲音就被淹沒了。久而久之,鎮上的人只聽得到最極端的意見,開始以為這就是全部的真相。社群媒體就是這個擴音器,而我們,就是那些被它挑選的喊話者。
以我自己的觀察,Facebook和YouTube尤其擅長製造這種「極端者的迴音室」。比如,你看了一個關於某議題的激烈評論影片,演算法馬上推薦一堆更火爆的相關影片,讓你不知不覺陷入一個越來越偏激的內容漩渦。統計上,這種「推薦系統」會讓用戶的觀點在幾週內變得更極端,因為你根本沒機會接觸到相反的意見。
被操控的留言區:你只能看到它想讓你看到的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社群媒體很少讓你看到「全部留言」?像Facebook的留言區,預設只顯示「最相關」的留言,而這些「相關」是由演算法決定的。表面上看,這是為了讓你省時間,但實際上,它是在過濾你能看到的資訊。演算法會優先顯示跟你觀點相近、或能激起你情緒的留言,讓你覺得「大家果然都跟我想的一樣!」
這就像你在餐廳點菜,服務生硬是只給你看甜點菜單,因為他知道你愛吃甜食。你以為這就是全部的選項,但其實旁邊還有一堆你沒看到的鹹食和主菜。這種操控讓我們很難接觸到多元的意見,甚至連「知道自己不知道」都做不到。試想,如果你在一個疫苗相關的貼文下,只能看到支持你立場的留言,你怎麼可能意識到還有其他觀點?這就是演算法的第三個陷阱:它不只限制你看到的內容,還限制你看到的討論。
最極端的人,點燃最異端的火花
最後,也是最危險的一點:社群媒體的設計,讓最極端的人有最大的影響力。因為演算法追求的是「互動熱度」,所以那些最異端、最具爭議性的言論,往往能獲得最多的曝光。這些極端者就像丟進乾柴裡的火種,瞬間點燃議題的熱度,吸引更多人加入混戰。平台樂見其成,因為爭吵等於流量,流量等於錢。
以2016年的「假新聞」風波為例,當時許多極端的政治貼文在Facebook上瘋傳,像是「某候選人秘密支持恐怖組織」這種聳動的標題。這些貼文往往來自極少數的極端帳號,但因為它們能激起強烈的情緒(憤怒、恐懼、興奮),演算法就拼命推廣,最後影響了數百萬人的看法。從統計的角度看,這種「少數極端者引導多數」的現象,幾乎是社群媒體的必然結果。因為在一個以互動為王的系統裡,極端永遠比理性更有吸引力。
突破同溫層:我們能做什麼?
說了這麼多,突破同溫層到底有多難?老實說,真的很難,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作為一個數據宅,我建議幾個實用的方法:首先,試著主動搜尋跟你觀點相反的內容,哪怕只是看看,也能讓演算法稍微「鬆綁」對你的分類。其次,減少情緒化的留言和分享,因為這些行為會讓演算法更積極地把你推向極端。最後,試著離開社群媒體,去讀點書、聽點講座,甚至跟現實生活中的朋友聊聊。他們的觀點可能不完美,但至少不會被演算法過濾。
社群媒體的同溫層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迷宮,它讓你覺得自己很自由,實際上卻把你困在一個個小房間裡。作為一個學資訊的人,我對這種演算法的聰明感到佩服,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對它的影響力感到憂心。突破同溫層不只是為了看到不同的意見,更是為了讓我們重新學會思考,而不是被一串程式碼牽著鼻子走。你準備好踏出第一步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