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熬夜寫論文、跑數據、改圖表,最後好不容易把研究成果投稿到國際期刊,卻發現這一切的背後,竟然是一個由美國主導、讓人瞠目結舌的學術剝削系統?我是學資訊出身,當年為了博士畢業門檻,硬著頭皮投稿IEEE期刊,結果發現這套制度的「變態」程度,遠遠超乎我的想像!這不只是高科技晶片被美國卡脖子,連學術知識的流通,美國也牢牢掌控。準備好跟我一起揭開這層面紗了嗎?這篇文章會用最白話的方式,讓你看懂這場學術遊戲的真相,保證你讀完會有一點火大,但也會對這世界多一點理解!
學術出版的「美國遊戲規則」
讓我們從頭說起。想要在學術圈混,特別是像資訊、工程這種領域,IEEE(電機電子學會)幾乎是繞不過去的大山。他們的期刊和會議論文集,基本上是全球學者的「聖經」。但問題來了,這套系統的運作方式,表面上是為了推廣知識,實際上卻像個精心設計的吸金機器。怎麼說呢?假設你是一個博士生,為了畢業得投一篇論文到IEEE期刊。你花了幾個月寫好文章,滿心期待投稿,結果發現這只是惡夢的開始。
首先,你得自己把論文寫得漂漂亮亮,送到期刊審稿。這過程完全免費——對期刊來說。他們不會付你一毛錢稿費,甚至連審稿都是靠其他學者無償貢獻時間。你以為通過審稿就萬事大吉?錯了!一旦文章被接受,你得付一筆「文章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PC)。這筆費用動輒幾百到上千美元,根據期刊的「聲望」和文章篇幅,還可能加收更多費用。舉個真實例子,2023年IEEE的某些期刊,基礎處理費約在500到2000美元之間,如果你的文章超過8頁,可能每頁再加收100美元。對一個窮學生來說,這簡直是天價!
付錢公開成果,卻沒分紅
更誇張的是,你付了錢,好不容易讓文章刊登,結果這篇文章並不會讓你賺到任何回報。相反地,想閱讀你文章的人,每個人都得付40美元才能下載一篇PDF。想像一下,你辛苦研究的成果,變成IEEE資料庫裡的一個商品,別人付費觀看,但你作為作者,連一分錢分紅都拿不到。這就像你開了一家餐廳,免費把菜煮好端上桌,餐廳收了客人的錢,卻跟你說:「謝謝你的貢獻,現在你可以回家了。」
這還沒完。如果你的論文被選中要去國際會議報告,你還得自費買機票、訂飯店,飛到美國或歐洲,在台上講15分鐘。這些會議的註冊費也不便宜,動輒500到1000美元。換句話說,你不僅沒賺到錢,還得倒貼一堆成本,只為了換取一個「論文被收錄」的榮譽。最終,你得到什麼?一個博士畢業的點數,以及你的名字永遠留在IEEE資料庫裡。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某種學術版的「凡爾賽」?表面光鮮,背後卻是無盡的付出。
為什麼這是美國的掌控?
你可能會問,這跟美國有什麼關係?答案很簡單:IEEE是美國的機構,他們的資料庫、出版流程、甚至審稿標準,都是美國主導。全球學者為了在學術圈立足,幾乎都得向這套系統「朝聖」。這就像高科技晶片的供應鏈,美國掌握了關鍵技術,別人只能乖乖跟著玩。更別提,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幾乎決定了一個學者的職業生涯。想升教授?想拿研究經費?沒幾篇IEEE期刊論文,門都沒有!
舉個比喻,這就像一個巨大的學術賭場,美國是莊家,訂下所有規則。你得先付錢買籌碼(投稿費、會議費),然後把你的研究成果丟進賭桌(公開發表)。贏了,你可能拿到一張「畢業證書」或「終身職」的入場券;輸了,你就只是幫莊家賺了錢。這套系統的設計,讓美國不僅控制了知識的流通,還從中賺取暴利。根據統計,全球學術出版市場每年產值超過250億美元,其中美國的出版機構佔據了最大份額。你說,這是不是比賣晶片還狠?
學術理想被商業化綁架
這整件事最讓人火大的地方,是學術本來應該是分享知識、造福人類的理想,卻被這套系統搞得像個商業騙局。學者們辛辛苦苦做研究,結果卻得為了發表而燒錢,發表之後還得看著自己的成果被高價賣給別人。更諷刺的是,這套系統還間接影響了知識的公平性。像是一些開發中國家的學者或學生,根本付不起40美元一篇的閱讀費,他們的研究進展就被卡住。這不就是在拉大全球的知識鴻溝嗎?
我記得有次跟公司同事聊天,他說他們大學連IEEE資料庫的訂閱費都付不起,只能靠「地下管道」交換論文。這種事聽起來荒謬,但卻是現實。美國的這套學術出版系統,表面上促進了全球學術交流,實際上卻讓知識變成了有錢人的專利。這跟當年殖民時代有什麼差別?只不過現在不是搶土地,而是搶知識。
我們能做什麼?
寫到這,你可能跟我一樣有點憤怒,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問題是,我們能怎麼辦?老實說,短期內要撼動這套系統很難,因為IEEE的影響力太大了,學術圈的遊戲規則已經被他們寫死。不過,近年來有些學者開始推廣「開放取用」(Open Access)運動,試圖讓研究成果免費公開。像arXiv這樣的平台,就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學者可以把論文免費上傳,任何人都能免費閱讀。
但開放取用也不是萬靈丹,因為很多期刊還是會向作者收取高額的開放取用費用。另一個方向,是支持更多非美國主導的學術平台,像是歐洲或亞洲的期刊和會議,慢慢分散IEEE的影響力。對我們這些基層學者來說,最實際的做法可能是多分享自己的研究,無論是透過個人網站、社群媒體,還是公開講座,讓知識真正流通,而不是被鎖在40美元的付費牆後面。
知識不該是美國的專利
回頭看這整件事,我當年為了博士畢業,咬牙付了那些費用,飛了大半個地球去報告,現在想想,真是既荒謬又無奈。美國用這套學術出版系統,控制了全球知識的流通,讓學者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免費勞工。這不只是IEEE的問題,而是整個學術圈被商業化和美國化的一個縮影。知識應該是人類的共同財產,而不是被某個國家或機構壟斷的商品。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這套系統多一點警覺,也許下次你讀到一篇40美元的論文時,會跟我一樣,忍不住罵一句:「這什麼鬼制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