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著新聞裡某些領導人的決策,常常會有種「我才不會那麼做」的直覺評斷。川普的言論、政策、甚至他的社群操作,常讓人一邊搖頭,一邊在心中暗自認定:他不是瘋了,就是能力不足。我們這些「局外人」似乎總能理性抽離、條理分析,一針見血地指出錯誤。這種感覺,很像在看別人打電動,總覺得「那邊就該跳」、「這邊就該閃」,卻沒發現當你手握遙控器時,緊張、猶豫、失誤會如影隨形。
正因如此,才有那句話流傳千年:「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更深一層的問題是:我們真的有比較聰明嗎?還是只是站在一個不需要行動的位置,自然能看得清?而當真要行動時,我們也同樣陷入遲疑、焦慮、拖延,甚至不知從何開始?
成功的專案,卻是失敗的案例
我曾經是個專職網頁工程師。無數次接案時,客戶第一句話總是:「我看XX網站做得不錯,我要的跟它95%一樣,另外5%做一些小改就好。」聽起來很簡單,但我知道,真正的挑戰不是寫出那個網站,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麼。
在開發過程中,我會一步步協助他們梳理需求、設計流程、建構內容與功能。這個過程,其實是業主最有「掌控感」的階段:每天都有新問題等著被發現,每個問題都像一顆糖果,被我這個工程師包裝、解決、呈現出來。他們每天都能看到具體進度、聽到專業分析、感受到自己正在「做事」——這種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動機來源。
但當系統完成、交接後,情況常常急轉直下。沒有了工程師、沒有了每週的會議、沒有了即時的回應與修正,客戶就會突然陷入一種迷惘的狀態。他們以為自己有目標,其實只是被一連串具體任務「帶著走」。而當這些任務結束,他們反而不知道該從哪開始動手經營網站、創造內容、推廣品牌。目標雖在,但動機卻消失了。
這其實反映了一個常見的心理學誤區:我們以為「有目標就會有動力」,但真相是——動機不是行動的起點,而是行動的結果。不是你有了幹勁才去做事,而是你做了點什麼,幹勁才慢慢冒出來。
這就是「微行動」與「具體化任務」的價值所在。
很多人認為,要解決拖延、要克服倦怠,就需要找到「熱情」、「使命感」或「完美時機」。但實際上,這些太過抽象、太容易被情緒打斷。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把事情切得夠小、簡單到不需要動力也能開始。例如不是「我要寫一篇部落格」,而是「我要打開記事本,寫下一個段落的開頭」。不是「我要經營品牌」,而是「今天上傳一張產品照片到IG」。這些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完成的行為,才是點燃動機的火種。
而當你完成了一件微小的事,大腦會釋放一點點獎賞感,這時若再搭配有意識的自我肯定或實質獎賞(例如喝杯咖啡、休息五分鐘、在進度表上打個勾),這種正向回饋會更強化行動的慣性。這就是「微習慣」(Mini Habits)理論的核心:建立不靠動力、只靠慣性的小行動,反而能走得更遠。
所以回到我們開頭那句話:「你不是沒有目標,而是不知道該從哪開始動手。」或許,我們該放下那種「非得等有幹勁才能開始」的幻想,而是接受一個更實際的策略:從微小、具體、可執行的行為開始,再一點一點地堆出動力,讓動機跟著行動生成。
這樣,無論你是經營網站的業主、懷有理想卻卡關的上班族、還是夢想創業的普通人,都能從迷霧中找到下一步,從「不知道該怎麼做」,走向「原來可以這樣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