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這種笑話:想去墾丁度假一週,結果算算預算,發現飛去沖繩還比較便宜?這不是段子,是真事!朋友告訴我,他在沖繩訂了一間面海大房,落地窗、景觀無敵,價格居然只有台灣同等級飯店的一半。在沖繩吃喝玩樂的開銷也沒想像中貴,甚至比在台灣夜市狂吃一輪還划算。
當然你可以回嗆我,墾丁民宿也有便宜的,要多便宜有多便宜,吃也不一定要去墾丁大街吃貴鬆鬆的夜市,也沒人逼你一定要吃海鮮,可以去全聯、超商買食物。如果只求這樣的體驗,我其實有更好的選擇,待在家看看電視就好,也不用大老遠跑去墾丁。
回歸正題,台灣的「國旅」為什麼總要「救」?因為我們的觀光貴得離譜,貴到讓人懷疑人生!觀光不是台灣的主流產業,但仍有無數人靠它養家餬口。問題是,當出國玩的CP值完勝國內旅遊,誰還願意花大錢在台灣玩?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台灣旅遊這麼貴、發展不起來,又被一堆法規綁手綁腳。日本工資高,為何住宿又便宜又好?
先來看日本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對比。台灣人愛去日本玩,不只因為文化吸引,價格也是關鍵。沖繩的飯店,一晚雙人房含早餐,均價大約台幣2000-3000元,品質還穩定得像便利商店便當。而台灣呢?墾丁同等級的房間,動輒6000元起跳,淡季都未必有折扣。日本工資比台灣高,房價卻低,怎麼回事?
答案在於效率和市場競爭。日本的觀光業像一台精密機器:飯店管理高度標準化,從清潔到服務都有SOP,降低營運成本。像APA Hotel這種連鎖品牌,房間小而精緻,卻能提供穩定品質,靠的就是規模經濟。反觀台灣,許多旅宿是家族式經營,缺乏系統化管理,成本高、定價亂。市場競爭也是一個因素。日本有數千家飯店搶客,價格自然壓低;台灣觀光客源有限,業者往往靠旺季「撈一筆」,淡季則空蕩蕩。舉個例子,日本的溫泉旅館即使在旺季,也會推出早鳥優惠或平日折扣,吸引客人。台灣呢?旺季漲價,淡季關門,哪來的競爭力?
台灣觀光為何發展不起來?
再來談談為什麼台灣的觀光總是「差一口氣」。政府常喊振興國旅,卻老是把錢砸在硬體建設上:蓋個觀光夜市、修條步道、弄個地標。這些建設看起來很實用,但真能吸引遊客嗎?試想,你會因為台東多了一條自行車道,就特地飛去玩一週?恐怕不會。觀光靠的是「體驗」,不是水泥建築。
舉個寓言:假設有個小鎮想吸引遊客,鎮長決定蓋一座超大停車場,方便大家開車來。結果呢?遊客來了,停好車,發現鎮上沒啥好玩的,轉頭就走。台灣的觀光有點像這個鎮長,專注「實用」,卻忘了創造讓人流連忘返的理由。反觀日本沖繩,他們把海灘、美食、文化節慶串連起來,遊客一玩就是好幾天。台灣的問題在於,政府把觀光當「補充產業」,資源分配優先給科技、製造業,觀光業只能分到殘羹冷炙。結果就是,風景區老舊、行銷陽春,連國內遊客都嫌棄。
法規老舊,創意被卡死
最後,來說說台灣的法規有多「幫倒忙」。在東南亞,像是泰國或印尼,隨便搭幾個茅草屋、弄個吊床,就是IG打卡聖地。遊客住一晚,拍拍照,開心消費走人。在台灣呢?這種創意恐怕還沒開業就被檢舉違建了。台灣的土地使用和建築法規,嚴格到近乎窒息。想在海邊蓋個特色民宿?得先過五關斬六將:環評、建照、消防檢查……成本高到讓人放棄。
舉個真實案例:台東某民宿業者想把老屋改造成文創空間,結果光是申請執照就花了兩年,期間還被要求加裝一堆不符合老屋結構的消防設備,最後只能放棄。反觀泰國的清邁,許多咖啡廳、民宿就是老房子改造,政府給予彈性,只要安全達標就能營業。台灣的法規像個過度保護的家長,什麼都要管,結果把創意管到死。當東南亞用低成本打造「小而美」的景點,台灣卻還在為了一張建照吵得不可開交。
救國旅,先救自己
台灣的觀光問題,說穿了是系統性失衡:成本高、效率低、創意缺、法規卡。想救國旅,不能只靠喊口號或撒錢補助。政府得放下「實用至上」的思維,學學日本的效率和東南亞的靈活,讓觀光業有喘息空間。業者也得跳脫「撈一筆就跑」的短視心態,投資長期品牌。否則,當出國玩比國內旅遊還划算,誰會留下來「救國旅」?下次你計畫度假時,會不會也默默打開廉航網站,盤算飛去沖繩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