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一場選舉裡,不是誰講得最多、政策最完整就會贏?反而是誰「定義了問題」,誰就掌握了主導權。這不是運氣,而是話語權的力量。
如果你能先發制人,讓大眾照你的方式去「命名」和「思考」事情,接下來就算對手再努力澄清、辯解,都很難逆轉印象。這背後,其實是心理學裡的「語言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與「認知偏誤」在發揮作用。
誰決定了語言,就決定了戰場
語言是一種「思考的容器」。我們很容易被語言牽著走,卻不自知。舉個例子,如果一位候選人說「我們要降低犯罪率」,聽起來像是在談治安;但如果他說「我們要讓社區變得更安全」,即使內容一樣,語氣卻完全不同,情緒感受也大不同。
這就是語言框架(framing)的魔力。不同的說法,會引發不同的情緒、聯想與態度,而政治人物就是這方面的高手。他們會選用特定的字眼來導引輿論方向,例如:
- 「開放中國學生來台」 vs.「讓中國滲透我們的校園」
- 「年金改革」 vs.「砍退休金」
- 「自由貿易協定」 vs.「出賣農民」
這些詞句背後,其實是誰先掌握了「定義權」,誰就佔了輿論高地。
為什麼我們會輕易被影響?
人類的大腦其實很偷懶,尤其面對複雜資訊時,我們會自動依賴「捷思法」(heuristics)來快速做決定,也就是用簡單的方式理解事情。然而這種快速思考方式,很容易落入「認知偏誤」的陷阱。
其中一個常見偏誤就是「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也就是我們對同一個資訊的反應,會因為表達方式不同而大不相同。例如:
- 手術成功率是90%時,我們會比較願意接受治療;
- 但如果說失敗率是10%,即使統計意義相同,感受就完全不一樣。
政治人物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會特別設計用語,用正向語氣說自己,用負向語氣形容對手。久而久之,大眾對某個人或政黨的印象,就被這種語言包裝影響了。
新聞與媒體,是誰的麥克風?
除了候選人本身的表達,媒體也是話語權的放大器。你有沒有發現,不同電視台報導同一事件,用詞可以天差地遠?有些媒體會說「民眾踴躍參加」,有些則說「動員群眾抗議」;同樣是人多,意義卻完全不同。
這也讓人開始質疑,新聞到底是在報導「事實」,還是在「建構現實」?如果你每天接收的都是某一種語言風格與立場,那麼你的世界觀很可能早就被慢慢塑造了。
如何避免被話語牽著走?
我們無法完全逃離框架,但可以練習辨識它、質疑它:
- 注意「情緒字眼」:看到誇張的詞語時,先想想它是否合理,背後有無數據支持。
- 試著用不同語言重述同一件事:練習用中性語言描述新聞,看看你的觀點是否改變。
- 比較不同媒體報導:從不同立場的媒體中抓出共通點,接近「資訊本體」。
控制話語權,就是在定義世界
政治不只是誰能說得動人,更是誰能讓大眾「用他的方式」去看世界。一旦我們接受了某種語言,我們也就接受了那個世界的規則。
想成為真正的公民,就不能只當資訊的接收器。我們要當的是過濾器——能辨別語言裡的立場、情緒與目的,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選擇權交給了別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