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裡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台灣GDP逆勢成長,經濟表現亮眼!」可是當你關掉電視,轉頭看自己薪水、房價和生活壓力,心裡可能只會浮現一個問號:到底亮在哪裡?
如果你也有這種「數字看好,生活無感」的矛盾感,別懷疑,你不是孤單一人。其實,這個問題背後有很深的結構性原因,不是GDP數字騙人,而是它沒有反映你我的「真實感受」。
什麼是GDP?為什麼它讓人誤會?
GDP(國內生產毛額)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整體經濟活動的指標,簡單來說,就是「全國總共創造了多少經濟價值」。
但GDP本質是總量,並沒有告訴你這些經濟果實是誰拿走的,也沒有告訴你這些價值有沒有落到多數人的口袋裡。
就像全班考試總平均上升,不代表每一個人都進步;可能只是幾個前段班的分數拉高了而已。
經濟成長為何無感?看三個結構性問題
接下來,我們可以從三個關鍵角度來解釋,為什麼GDP成長,老百姓卻不見得有感。
1. 成長集中在「特定產業」
台灣近年經濟逆勢成長,主要來自半導體出口、電子代工、航太高科技等外銷導向產業,而這些產業的產值巨大,但就業人口相對集中。
換句話說,經濟成長主要「由企業貢獻」,但「沒全面帶動薪資提升」。尤其服務業、餐飲業、傳產基層勞工等,幾乎沒有感受到這波紅利。
2. 物價上漲比薪資快
再來,雖然GDP成長,但過去幾年台灣的通膨壓力持續存在。舉例來說:
- 租金、房價持續飆升
- 早餐從35元變45元,便當從80變120
- 電價、水價也陸續調漲
這些生活成本上升的速度,早就把薪水的成長吃掉了。心理學上,這種「錢變薄」的感覺,遠比實際所得的增加來得強烈。
3. 財富分配失衡,貧富差距擴大
GDP上升,可能只讓頂端10%的人更富有。從資本收益(股票、房地產、海外投資)與企業盈餘來看,獲利者主要是擁有資本的人,而不是靠勞力收入的基層。
這也是為什麼民眾「眼睜睜看著股市大漲、企業創紀錄」,但卻依然租不起房、月光族不減反增。
那GDP有意義嗎?還是只是騙人的數字?
GDP不是沒意義,它是一個衡量國家經濟「總體健康」的重要指標,能反映出口能力、生產效率、企業競爭力。
但它的盲點在於:它沒說清楚「誰過得比較好」。
就像一張帳單上寫著「公司年營收十億元」,不代表你這個員工的年終獎金就會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經濟政策在設計時,不能只追求數字成長,還要關注「分配公義」與「社會感受」。
經濟成長,是必要但不夠的好消息
看到GDP成長的新聞,我們應該感到欣慰,代表台灣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中依然有競爭力。但同時,也要問:這些成長是否有轉化為全民的生活改善?
真正有溫度的經濟,不是讓少數人富起來,而是讓多數人過得好。GDP是一個起點,但幸福感與公平感,才是我們應該持續關注的終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