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疑惑:中國經濟明明每隔一段時間就傳出問題,像是房地產崩盤、青年失業、出口疲弱,甚至連地方政府都負債累累了,為什麼中國的政權卻始終穩如泰山?別說垮台,連群眾上街的情況都很稀有。
難道經濟不好,人民就不會反抗嗎?這個問題不只你在想,很多政治學家、經濟學者也想了很久。而答案,藏在中國獨特的統治結構、社會心理,以及國家資源的配置方式裡。
經濟崩不崩,其實看的是「感受」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件事:經濟數據不好,不代表每一個人都活不下去。
中國的經濟困境確實存在,像是恆大與碧桂園暴雷、地方債務炸彈、青年失業超過20%、消費意願低迷等等。但這些問題的影響,是「結構性且不平均」的,也就是說,不是每一個地區、每一種階層的人都會馬上受到衝擊。
很多地方依然維持基本生活;甚至在三四線城市,有人靠直播、短影音,反而賺得比以前多。只要大部分人還能吃飯、還有希望,政權的正當性就不會馬上被挑戰。
中國不是民主國家,政權的壓力機制不同
在民主國家,經濟不好選票會反應,政黨輪替會發生。但在中國,政權穩定與否,不靠選舉民意,而靠的是三種核心工具:管控資訊、穩定秩序、情緒導向。
- 資訊封控:透過對媒體與網路的嚴密管理,人民接收到的資訊是經過選擇的。這種「可控的敘事」可以有效避免恐慌擴散。
- 維穩體系:中國長年投資在公安、社區管理、網路監控上,建立起比經濟更堅固的維穩網絡,讓抗議難以擴大。
- 民族情緒轉移:每當內部矛盾升高,中國就會強化「外部威脅」的論述,像是炒作美國壓制中國、台灣問題、南海主權等,將焦點從內部轉向外部,凝聚民族感。
這些做法在心理學上,叫做認知轉移與群體依附。只要人們認為「我們的問題是因為外面有人不讓我們好過」,對內的不滿就會降低。
中國政府還能撒錢與調控
另外一個關鍵點是:中國的財政與政策調度仍然擁有極高的彈性。
即使地方政府負債嚴重,但中央政府可以主導資源流向,繼續補貼基礎建設、維持就業機會、刺激消費(如發放消費券、促進旅遊等)。
這種「強干弱枝」的結構,讓中央能在一定程度上穩住整體經濟氣氛,哪怕只是製造短期幻象。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叫做逆週期調控。
人民也不是傻,只是「務實」
我們不能忽略一點:中國社會已經歷過太多動盪,人民在長期歷史中學會了一種生存策略——不問政權,只問生活能否過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很多年輕人失業、擠不進城市、買不起房,他們也選擇「躺平」,而不是革命。因為風險太大,代價太高。心理學上這叫做「習得性無助」:長期感受到自己無力改變,就會降低行動意願。
中國政權的壓力,不在「經濟數據」上
中國政府最大的壓力,從來不是GDP,而是「社會穩定」。只要能控制資訊、不讓情緒蔓延、不讓群眾集結,它就能繼續穩住政權。
這種結構雖然穩固,但並不代表無敵。一旦情緒失控、某事件突破臨界點(像白紙運動那樣),才有可能對政權產生實質衝擊。但在此之前,中國經濟即使再困難,只要人民還有「忍」與「盼」,政權就不會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