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月薪6萬4,怎麼我還是買不起房?──平均數的陷阱與統計的誤導

最近新聞又出現一則讓人「眼睛一亮、心裡一沉」的數據:根據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工業與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平均月薪」來到64,872元,創下歷史新高!

可是你心裡可能馬上冒出一句話:「誰在領這個數字?為什麼不是我?」

這種「數據很漂亮,但日子沒變好」的落差,其實不只發生在你身上。這背後有個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陷阱,那就是——平均數不是你以為的意思

平均數會說謊:一張圖看出真相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台灣工業與服務業受僱員工的全年總薪資分布圖。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集中在年薪40萬到60萬之間,對應到月薪,大概在3萬多到5萬多。

而那個「月薪64,872元」的數字,來自於總薪資總和除以總人口,是個單一數值,但卻被少數高薪族群拉高了整體數據。

這就像是一間有10個人吃飯,其中9個人點了排骨便當,一人點了龍蝦套餐,最後平均一人消費900元。你能說這家店很平價嗎?

為什麼高薪少數,卻影響整體?

這是統計學裡的「右偏分布」(Right-Skewed Distribution)現象。當一小群高收入者的薪資遠高於平均時,平均數會被「拉高」,但大部分人的實際薪資仍落在平均數以下。

所以你會出現這種感覺:政府公布的數據好像是另一個世界,而你身邊的朋友、同事、親戚,沒幾個領超過6萬。

那為什麼政府還是愛用平均數?

因為平均數計算簡單、好用、可以一眼看出「整體變化趨勢」。但如果沒有輔以中位數(中間那個人賺多少)、分布圖(像上面的圖)、或是「前10% vs 後10%」的對比,就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大家都過得很好」。

而且,說實話,「創新高」這三個字,總是比「大多數人還是偏低」更好看,更能提振信心。

薪資無感的背後,是生活成本壓力

即使你真的領到了平均數水準,現在的房價、租金、教育、醫療、物價...也讓你難以有存款或改善生活。不是錢變少,而是錢變薄

這時候心理學中的「相對剝奪感」就會浮現:你覺得你在進步,但看到別人過得更好,或看到新聞說「大家都在變好」,你反而更失落。

數據沒錯,但解讀不能斷章取義

我們不是要否定台灣的經濟成果,也不是說政府在造假。但每當我們看到新聞上出現平均數創新高時,要有一點點警覺:那個數字,真的代表你嗎?

學會解讀數據,才不會被統計的語言誤導;而真正值得關注的,不只是GDP或平均薪資有多高,而是「你身邊的人,是不是也過得比去年好一點了?」

沒有留言:

突破同溫層:社群媒體的迷霧與真相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滑手機時,總是看到跟自己想法差不多的人在吶喊?不管是政治、疫苗,還是哪個明星的八卦,彷彿整個世界都跟你站在同一邊?這不是巧合,而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在作怪。它像個過分熱心的媒人,硬要把你塞進一個溫暖的小圈圈,讓你舒服得不想離開。但問題是,這種「同溫層」真的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