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菜市場買菜,攤販一開口喊個天價,你砍價砍到一半價,心裡還覺得自己賺到了?或者在職場談判,對方丟出一個誇張的條件,你雖然沒全盤接受,但最終妥協的結果卻比原本預期的還高?這就是「基準點效應」(Anchoring Effect)的威力!這個心理現象讓我們在做決定時,不自覺被第一個聽到的數字或資訊牽著鼻子走,哪怕那個「基準點」根本是隨機或不合理的。這種效應無處不在,從日常購物到情感關係,甚至是新聞報導的框架設定,都可能悄悄影響我們的判斷。想知道這背後的機制是什麼?又該如何避免被「錨」操控?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有趣又實用的心理學現象!
你好,我是HC! 一名軟體工程師,也是一位熱愛觀察世界變化的國際趨勢愛好者。 這裡分享我的旅遊紀錄、生活經驗,也深入探討全球最新的大事與國際局勢評論。 從科技、心理學、經濟到地緣政治,我希望用清晰的觀點,陪你一起理解這個變化劇烈的世界。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留言交流,也別忘了訂閱支持,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
2025/08/31
2025/08/03
當情緒勒索遇上統計盲點:為什麼我們總是被個案嚇到?
「我朋友的朋友打那支疫苗之後就全身癱瘓了!」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只要新聞一出現某種副作用的個案,立刻就會有人轉貼說「我就知道這疫苗有問題」。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到底是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還是剛好被挑出來嚇人的極端案例?
這種心理錯覺在統計學裡有一個名字:代數錯覺(Base Rate Neglect)。意思是,我們很容易忽略整體基準率,反而把某個特例看得比整體還重。這現象不只在防疫上發生,在職場情緒勒索、家庭教育,甚至投資決策中都充滿它的影子。
2025/08/02
從一次考試到感情誤解,我們如何被數字騙了?
你是否曾經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觉得自己完全不適合某個科目?或者因為朋友兩次遲到,就認定他不靠譜?這些看似合理的結論,可能正中了「小樣本偏誤」的圈套。這種心理傾向讓我們習慣用少數幾次經驗,急於下定論,卻忽略了統計學的真相:小樣本往往無法代表全貌。就像丟骰子兩次沒丟到6,就說自己「運氣不好」,其實只是隨機波動,毫無統計意義。這種思考陷阱不僅影響我們對自己的判斷,甚至滲透到親密關係中,比如「你忘了兩次紀念日,所以你根本不愛我」。這篇文章將帶你拆解小樣本偏誤的運作機制,探討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與情感,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思考工具,讓你不再被片面數據蒙蔽!
2025/08/01
總是別人的錯?拆解自利性偏誤的心理陷阱
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我考得好是因為我很認真讀書,考不好一定是老師出題太刁鑽」?或者朋友分手後怒氣沖天地說:「我變成這樣都是因為他從來不關心我」。這種說法聽起來耳熟嗎?事實上,這背後隱藏的就是心理學上常講的——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傾向,當人們面對好結果時,會將功勞歸給自己;但當事情變糟,就會將責任推給他人或環境。這種歸因方式看似無傷大雅,甚至還有點自我安慰的味道,但長期下來,其實會對人際關係、決策判斷甚至整體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2025/07/30
你怎麼會這樣想?是你在思考,還是被下了錨?
我們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做決策靠邏輯、分析與經驗。可惜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設局」的人而不自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買東西時看到原價899元、現在特價399元,就覺得「好便宜」,但從沒想過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可能根本不值300?
這不是你笨,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本來就容易受到第一個看到的資訊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基準點效應(Anchoring Effect)」。心理學家早在幾十年前就發現這種現象,而商人、談判專家,甚至情緒操控高手也早就把它玩得爐火純青。
2025/07/29
從車與房的選擇看人性:你逃不過的財富比例法則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偷偷瞄著別人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然後在心裡默默給對方貼上一個「經濟等級」的標籤?小時候,我爸常跟我說:「一個人花1/10買車,1/2買房。」那時候覺得這不過是老爸的隨口胡謅,長大後才發現,這不只是數字,而是人性深處的直覺法則。無論你是月入五萬的小資族,還是樂透中了十億的幸運兒,這比例就像個幽靈,總在你的消費決策裡陰魂不散。為什麼我們這麼難逃脫?這篇文章要帶你看看,這背後的人性邏輯,以及我們如何被自己的選擇「出賣」,暴露在社會的放大鏡下。
2025/07/27
這世界是虛擬的嗎?時間與存在的哲學BUG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世界可能只是個巨大的模擬程式?就像我們寫程式時,總有些小BUG跑出來搗亂,我懷疑這個世界也有它的「程式漏洞」。有時候,我認真生活,專注到連時間都忘了,結果一回頭,發現別人的時間好像被按了快轉鍵,只有我的時間還在正常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更別提睡眠時的夢境,那種在夢裡過了好幾天,醒來卻只過了20分鐘的詭異感,難道我們的大腦在「補幀」,還是這世界根本就不如我們想的那麼真實?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玄,但別急,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哲學問題,說不定我們能找到宇宙的「原始碼」裡藏著什麼秘密!
2025/07/26
大罷免前的省思:長輩的一席話
在即將到來的大罷免前夕,我與一位長輩促膝長談。他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雖然沒能動搖我的決定,卻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說:「台積電再怎麼輝煌,賺的錢也不會分一分給你我。對99%的國人來說,那不過是個遙遠的傳說。」這話直白卻刺耳。我們在半導體產業工作,公司與台積電有合作,但說穿了,人家領多少,我領多少,心裡清楚得很。即便有些人想投資,台積電的股票也不是普通人會去碰的選項,說到底,跟我們這些小人物根本沒什麼關係。
長輩接著提到,普發一萬元的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普通人而言,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再強大,也只是嘴上喊喊的驕傲,實際上與生活無關。他說,韭菜不管到了多先進的國家,還是韭菜,難得有白撿羊毛的機會,像普發一萬這種事,誰會不想抓住?
他更進一步點出,我們這些自認為對國家有願景的人,或許和中國的「小粉紅」沒什麼不同。他說:「中國蓋了無數高樓大廈,但那些輝煌跟底層人民有什麼關係?反而因為少數人賺了大錢,生活成本被推高,房價一層層疊上去,讓普通人喘不過氣。」
這番話讓我啞口無言。我試圖反駁,卻發現自己找不到立足點。或許,我們的理想真的被某種盲目的熱情蒙蔽了?這場對話沒有改變我的選擇,但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追求的「進步」,究竟是為了誰?
今天,第一階段的大罷免已經以失敗的局面收場,得到什麼啟示?
當頭腦被新聞綁架:可得性偏差如何扭曲我們的判斷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次聽到飛機失事的新聞,心裡就毛毛的,覺得坐飛機簡直是拿命在賭?但老實說,你每天開車上班,會不會也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出車禍?應該不會吧!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聊的——可得性偏差,一種讓我們頭腦被新聞和印象綁架的認知陷阱。我得說,這種偏差不僅讓我們誤判風險,還在無形中影響政府的政策,甚至讓像自動駕駛這樣的好科技背黑鍋。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現象,順便批判一下那些讓我們腦袋亂套的媒體和決策!
2025/07/25
IEEE學術出版的真相:美國如何掌控全球知識流通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熬夜寫論文、跑數據、改圖表,最後好不容易把研究成果投稿到國際期刊,卻發現這一切的背後,竟然是一個由美國主導、讓人瞠目結舌的學術剝削系統?我是學資訊出身,當年為了博士畢業門檻,硬著頭皮投稿IEEE期刊,結果發現這套制度的「變態」程度,遠遠超乎我的想像!這不只是高科技晶片被美國卡脖子,連學術知識的流通,美國也牢牢掌控。準備好跟我一起揭開這層面紗了嗎?這篇文章會用最白話的方式,讓你看懂這場學術遊戲的真相,保證你讀完會有一點火大,但也會對這世界多一點理解!
2025/07/24
平均值的陷阱:當數字欺騙你的真相
你有沒有試過把一隻腳泡在冰水裡,另一隻腳泡在熱水裡?如果平均溫度算起來是「剛剛好」,你會覺得舒服嗎?當然不會!這就是平均值的陷阱——一個看起來簡單無害的數字,卻能把真相扭曲得面目全非。我是個學資訊和統計的傢伙,見過太多人被平均值耍得團團轉,今天就來跟你聊聊這個「數字的謊言」。這篇文章不賣弄學問,而是要用最白話的方式,告訴你平均值怎麼在生活中騙你,以及如何擦亮眼睛看清真相。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揭開平均值的假面具!
減肥就像理財,不一樣的減肥思維
減肥這件事,常常讓人聯想到理財。有人說,運動就像「開源」,飲食控制則像「節流」。的確,當我們試著透過重訓或跑步來燃燒卡路里,感覺自己像是加薪了,能夠消耗更多熱量。但真實的狀況卻是:如果沒有同時控制飲食,這些「新增的收入」往往很快就被「額外的花費」抵消掉。 我自己長期觀察周遭朋...
-
我以前租房子原本是布傳統的DVR主機,將線路掛在原本的木製裝潢上,用壓條固定線,我自己買的房子有釘天花板,可以把線藏在天花板上,原本想的很美好,結果不同房間的天花板並無法連通,布DVR攝影機還是得額外從其他地方穿線,醜醜的壓條還是會有,追求完整度有強迫證的我無法接受。
-
為了整合Tidal,刷信用卡訂閱myVolumio,價格比Tidal還貴,心中難免還是覺得怪怪的。Volumio的音質表現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10分的話,大約是7分左右,立體聲的部分其實軟體解的不好,沒比較沒傷害,一跟舊的3.5mm iPod蘋果耳機比(用Windows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