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我考得好是因為我很認真讀書,考不好一定是老師出題太刁鑽」?或者朋友分手後怒氣沖天地說:「我變成這樣都是因為他從來不關心我」。這種說法聽起來耳熟嗎?事實上,這背後隱藏的就是心理學上常講的——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傾向,當人們面對好結果時,會將功勞歸給自己;但當事情變糟,就會將責任推給他人或環境。這種歸因方式看似無傷大雅,甚至還有點自我安慰的味道,但長期下來,其實會對人際關係、決策判斷甚至整體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自我保護,還是責任逃避?
自利性偏誤某種程度上是心理防衛機制的一環。它幫助我們維持自尊,避免面對自己的無能或失敗時產生的挫折感。從資訊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就像是系統在發生錯誤時選擇只記錄用戶操作錯誤而不是程式漏洞,這樣可以保護系統聲譽,但也會讓真正的問題被掩蓋。
舉例來說,在公司中若專案成功,團隊領導可能會說「這是因為我策略訂得準」,但若失敗,便可能歸咎於「成員不夠努力」或「外在市場變數」。這樣的歸因模式雖然短期內有助於保住面子,但長期下來卻會阻礙組織學習和改善。
數據也說話:自利偏誤的普遍性
根據多項心理學研究,在成績評估、運動比賽、甚至醫療診斷中,自利性偏誤都廣泛存在。美國心理學者Miller和Ross(1975)的研究指出,人們在成功時高達70%會歸因於內在因素(如能力、努力),但在失敗時,超過60%會選擇外在因素(如運氣、情境)作為藉口。
若以統計語言來說,這就像將樣本誤差完全忽略,只挑有利於假設的資料點來證明自己正確,完全不顧總體模型的適配度。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認知上的「過度擬合」。
情緒操控的武器:從錯變成錯在你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偏誤不只存在於「自我保護」,在情緒勒索或心理操控中也常被利用。「我這麼痛苦都是因為你」、「如果你對我好一點,我就不會變這樣」——這類說詞就是經典的責任外推。
這不只是逃避責任,更是一種扭曲事實的操控手段。當這種邏輯長期運作,會讓另一方陷入愧疚與自責,失去自我界限。這種模式在親密關係中尤其危險,會演變成心理控制的溫床。
怎麼避免?學會誠實地回望自己
破解自利性偏誤的第一步是——誠實。這不是喊口號,而是真正去反思:當事情不如預期時,我是否也該檢討自己的決策?是否能看到自己的盲點,而非只是怪罪別人?
在數據分析中,我們常強調「驗證假設」而不是「證明假設」。同樣地,面對人生的成敗,我們也需要學會客觀驗證自己的選擇與行為,而不是一味地合理化結果。
不當受害者,也不當施害者
在資訊社會中,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來自媒體、社群的訊息,而其中許多內容,其實也潛藏著集體性的自利性偏誤。無論是政客推卸責任、名人發表自圓其說的聲明,還是廣告包裝成「消費是為了犒賞自己」,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種「我沒錯」的訊號。
與其無意識地掉進這個心理陷阱,不如嘗試每一次多問自己一句:「如果我也有責任,那是什麼?」這個問題,不是為了責怪自己,而是讓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擁有更清晰的方向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