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大罷免前的省思:長輩的一席話

在即將到來的大罷免前夕,我與一位長輩促膝長談。他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雖然沒能動搖我的決定,卻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說:「台積電再怎麼輝煌,賺的錢也不會分一分給你我。對99%的國人來說,那不過是個遙遠的傳說。」這話直白卻刺耳。我們在半導體產業工作,公司與台積電有合作,但說穿了,人家領多少,我領多少,心裡清楚得很。即便有些人想投資,台積電的股票也不是普通人會去碰的選項,說到底,跟我們這些小人物根本沒什麼關係。

長輩接著提到,普發一萬元的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普通人而言,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再強大,也只是嘴上喊喊的驕傲,實際上與生活無關。他說,韭菜不管到了多先進的國家,還是韭菜,難得有白撿羊毛的機會,像普發一萬這種事,誰會不想抓住?

他更進一步點出,我們這些自認為對國家有願景的人,或許和中國的「小粉紅」沒什麼不同。他說:「中國蓋了無數高樓大廈,但那些輝煌跟底層人民有什麼關係?反而因為少數人賺了大錢,生活成本被推高,房價一層層疊上去,讓普通人喘不過氣。」

這番話讓我啞口無言。我試圖反駁,卻發現自己找不到立足點。或許,我們的理想真的被某種盲目的熱情蒙蔽了?這場對話沒有改變我的選擇,但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追求的「進步」,究竟是為了誰?

今天,第一階段的大罷免已經以失敗的局面收場,得到什麼啟示?

當頭腦被新聞綁架:可得性偏差如何扭曲我們的判斷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次聽到飛機失事的新聞,心裡就毛毛的,覺得坐飛機簡直是拿命在賭?但老實說,你每天開車上班,會不會也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出車禍?應該不會吧!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聊的——可得性偏差,一種讓我們頭腦被新聞和印象綁架的認知陷阱。我得說,這種偏差不僅讓我們誤判風險,還在無形中影響政府的政策,甚至讓像自動駕駛這樣的好科技背黑鍋。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現象,順便批判一下那些讓我們腦袋亂套的媒體和決策!

2025/07/25

IEEE學術出版的真相:美國如何掌控全球知識流通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熬夜寫論文、跑數據、改圖表,最後好不容易把研究成果投稿到國際期刊,卻發現這一切的背後,竟然是一個由美國主導、讓人瞠目結舌的學術剝削系統?我是學資訊出身,當年為了博士畢業門檻,硬著頭皮投稿IEEE期刊,結果發現這套制度的「變態」程度,遠遠超乎我的想像!這不只是高科技晶片被美國卡脖子,連學術知識的流通,美國也牢牢掌控。準備好跟我一起揭開這層面紗了嗎?這篇文章會用最白話的方式,讓你看懂這場學術遊戲的真相,保證你讀完會有一點火大,但也會對這世界多一點理解!

2025/07/24

平均值的陷阱:當數字欺騙你的真相

你有沒有試過把一隻腳泡在冰水裡,另一隻腳泡在熱水裡?如果平均溫度算起來是「剛剛好」,你會覺得舒服嗎?當然不會!這就是平均值的陷阱——一個看起來簡單無害的數字,卻能把真相扭曲得面目全非。我是個學資訊和統計的傢伙,見過太多人被平均值耍得團團轉,今天就來跟你聊聊這個「數字的謊言」。這篇文章不賣弄學問,而是要用最白話的方式,告訴你平均值怎麼在生活中騙你,以及如何擦亮眼睛看清真相。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揭開平均值的假面具!

2025/07/23

為什麼你買新車後,路上全是同款?揭開注意力偏誤的真相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剛買了一台新車,開心地上路,結果突然發現,怎麼路上跑的車好像都是跟你同款?或者是,當你開始關注某個話題,比如說減肥,結果整個社群媒體的廣告、朋友的貼文,甚至路邊的看板,好像都在跟你講怎麼瘦身?這不是宇宙在跟你開玩笑,而是你的大腦在耍你!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做「注意力偏誤」(Salience Bias),簡單來說,就是當某件事對你變得重要,你的大腦會像裝了濾鏡一樣,主動放大相關資訊,讓你覺得「哇,怎麼到處都是!」這篇文章要來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邏輯,用白話的方式讓你搞懂為什麼我們會被自己的腦子騙,還要帶點批判的眼光,提醒你別被這濾鏡牽著鼻子走!

2025/07/22

解開數據的假面:辛普森悖論與美國選舉的真相

你有沒有想過,數據會說謊?不是那種赤裸裸的造假,而是披著「客觀」外衣,悄悄把你帶進誤解的深淵?我第一次接觸辛普森悖論(Simpson's Paradox)時,簡直像被當頭棒喝:表面上看似鐵板釘釘的結論,細究之下竟然完全相反!這就像你以為自己在選舉中支持的候選人「人氣爆棚」,結果選舉人團制度一翻盤,贏家居然是另一個傢伙。作為一個學資訊和統計的傢伙,我對這種「數據的假面」特別敏感。今天就來聊聊辛普森悖論,用美國總統選舉的例子,撕開這層假面,看看它如何在現實中搞亂我們的判斷,甚至被用來操控敘事。準備好了嗎?這趟旅程絕對顛覆你的直覺!

2025/07/21

特斯拉下一代工廠「Unboxed」技術是什麼?

當我們談到特斯拉,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那炫酷的電動車、馬斯克的狂言,或是股價像火箭般飆升的傳奇。但今天,我想跟你聊聊特斯拉的另一面——它的工廠革命。特斯拉聲稱,他們的下一代工廠將採用「Unboxed」技術,產能號稱比上海超級工廠高出六倍!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劇情,但背後的邏輯其實沒那麼複雜。作為一個學資訊與統計的傢伙,我對這種吹得天花亂墜的技術總是抱著三分懷疑、三分好奇,再加四分想拆解它的衝動。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用最白話的方式,揭開Unboxed的神秘面紗,看看這到底是真革命,還是馬斯克又在畫大餅!

2025/07/20

為何第一島鏈是地緣政治的命脈?解析中國海上擴張的關鍵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串小小的島嶼,竟然能成為全球大國博弈的焦點?很多人以為第一島鏈只是貿易上的考量,我認為這個說法只說對一半而已,第一島鏈,這條從日本、台灣、菲律賓到南中國海的島嶼弧線,聽起來像個地理名詞,但實際上是地緣政治的超級炸彈。對中國來說,這不只是一條海上路線,而是通往太平洋、挑戰美國霸權的唯一門票(對美出兵)。反過來說,對美國和盟友,這是遏制中國擴張的天然屏障。說白了,這串島鏈就像一場全球權力遊戲的關鍵關卡,誰掌控它,誰就握有話語權。我看到這種複雜的國際局勢,總覺得像在解一個超大的資料集:表面雜亂無章,但背後的邏輯卻冷酷清晰。準備好了嗎?讓我們用最白話的方式,拆解這場島鏈爭奪戰的來龍去脈!

2025/07/18

為何快樂需要代價?多巴胺的科學與社會禁忌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快樂這件事,總是被搞得那麼複雜?多巴胺,這個讓我們感覺「爽」的化學物質,明明是大腦的快樂信使,卻好像被社會貼上了「危險」的標籤。

從毒品到某些藥物,只要是能直接刺激多巴胺的東西,幾乎都被各國列為禁忌,甚至被妖魔化。為什麼?難道追求快樂,就非得繞遠路、吃點苦頭才算「正當」?我是一個科技人,習慣用數據和邏輯拆解問題,今天就來跟你聊聊這件怪事:為什麼多巴胺帶來的快樂,總得付出代價?這背後的科學、社會規則,甚至是人性,到底在玩什麼把戲?準備好,咱們要用白話把這件事掰開揉碎,帶點批判的眼光,看看這世界是不是有點太愛跟自己過不去。

2025/07/17

為什麼市值前20大的企業幾乎都來自美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全球市值前20名的企業,總是美國公司占據大半江山?這不是什麼偶然,而是背後有一套讓人瞠目結舌的邏輯在運作。我忍不住要來拆解這個現象:為什麼美國企業能如此「霸榜」?這篇文章不會給你枯燥的經濟學教科書答案,而是用白話、帶點批判的視角,帶你看清這背後的真相。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跳進這個資本主義的坑!

2025/07/16

神農嘗百草與本草綱目:傳說與科學的距離

你聽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吧?傳說中,神農氏為了找出能治病的草藥,親自嚐遍百草,甚至一天中毒七十次,聽起來是不是很偉大?但換個角度想,這故事聽起來有點像鄉野傳奇,真的有可能發生嗎?再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本被奉為中醫聖典的書,到底是怎麼寫出來的?在沒有現代科學方法、沒有雙盲實驗的年代,這些記載的藥效真的可信嗎?作為一個科技人,我習慣用數據和邏輯來看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用批判的眼光,拆解這些傳說和經典,看看它們在科學的放大鏡下,還能不能站得住腳。準備好了嗎?讓我們開始這場「找碴」之旅!

總是別人的錯?拆解自利性偏誤的心理陷阱

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我考得好是因為我很認真讀書,考不好一定是老師出題太刁鑽」?或者朋友分手後怒氣沖天地說:「我變成這樣都是因為他從來不關心我」。這種說法聽起來耳熟嗎?事實上,這背後隱藏的就是心理學上常講的——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 這是一種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