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川普的總統肖像:一切皆可談的交易思維

唐納德·川普(Donald John Trump),這個名字總能點燃熱議。他是黃金帝國的建築師,是推特上的戰神,也是美國史上最具爭議的總統之一。他的故事像一部好萊塢大片:誇張、混亂,卻又讓人目不轉睛。有人說他是個口無遮攔的莽夫,有人覺得他是敢於挑戰腐朽體制的鬥士。作為總統,川普把商場上的交易手腕和真人秀的表演天賦帶進白宮,打造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暴。

我這篇文章不打算給他貼上英雄或反派的標籤,而是想帶你看看這個人的做事之道——他的真誠與遮掩、果斷與反覆,以及那些讓人瞠目結舌的「川普時刻」。

平時光鮮亮麗公眾人物,道歉時為何要素顏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公眾人物道歉的影片總有一個套路?不管是明星、網紅還是政客,一旦犯了錯,拍個道歉影片,十之八九是素顏登場,平時愛戴的隱形眼鏡不見了,換上框架眼鏡,一臉誠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素顏加眼鏡是道歉的「標準配備」?這篇文章要來拆解這現象背後的邏輯,帶一點批判的眼光,看看這套操作是不是真的那麼單純,還是藏著什麼精心設計的「劇本」。準備好了嗎?我們來把這件事掰開揉碎講清楚!

台灣三權分立與司法獨立爭議: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司法認知分歧

台灣以三權分立為憲政基石,標榜司法獨立,然而當司法事件涉及政治,卻常被在野黨質疑為執政黨的工具。這究竟是制度設計的缺陷,還是政治立場的偏見?本文將帶您深入剖析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與爭議。

2025/05/16

預言一出,命運改寫?揭秘預言改變世界的玄機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有些事一旦被預言出來,事情就不會照原本的軌跡走下去了?就像你偷偷告訴朋友一個秘密,結果整個計畫全亂了套。預言這東西,從古至今總是讓人又愛又怕,像是龍婆的預言,聽起來玄之又玄,卻又好像有那麼點道理。有人說,預言一旦說出口,世界的故事線就變了;甚至只要知道的人夠多,事件就不會發生,或者換個方式上演。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真有可能嗎?今天我們就來把這件事掰開揉碎,帶著一點懷疑的眼光,聊聊預言為什麼會讓人覺得能改變命運。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跳進這個腦洞大開的世界!

從高關稅到消費心態:我們誤解了什麼?

你有沒有想過,當美國對中國祭出高關稅,新聞總是大喊「美國經濟要完蛋了」「物價要飆漲了」,這背後的邏輯真的站得住腳嗎?好像只要少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美國人就得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了。但換個角度想想:不買中國貨,難道世界就沒別的地方能買東西了?這就像是說,某家便利商店關門了,你就得餓肚子,難道不會去隔壁街的另一家買嗎?這篇文章要帶你跳出這種「非中國不可」的迷思,用白話的方式,聊聊我們怎麼誤解了出口導向和消費大國的心態,以及這場關稅大戰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準備好了嗎?讓我們開始拆解這場經濟迷霧!

短影音為何讓人看過就忘?解析記憶力與社群平台的影響

你是否曾經滑著手機,連續看完數十個抖音、Facebook Reels或YouTube Shorts,卻發現幾分鐘後幾乎完全記不得剛剛看過什麼?這些短影音雖然吸睛、節奏快,卻似乎總是稍縱即逝,難以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短影音為何如此「健忘」,從認知科學、平台設計到台灣政策新聞的案例,剖析背後的機制,並提供實用的建議,讓你更有效地吸收資訊。

2025/05/15

經濟低迷下的中國:沉默的民意與政權的鐵腕

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像漏氣的氣球,慢慢癟下去,街上店家一間間關門,失業的人越來越多,卻好像沒人敢吭聲,這是怎麼回事?中國現在就像這樣,經濟疲軟、企業倒閉潮、失業率飆升,但街頭卻靜悄悄,連一點抗議的火花都看不到。這難道不奇怪嗎?生活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真實,當日子越來越難過,難道不會有人站出來說點什麼?今天我們來聊聊這件事,剖析中國民眾為何如此沉默,以及背後那套讓政權穩如泰山的手段。準備好了嗎?這篇文章可能會讓你對這個話題有點不一樣的看法!

川普的MAGA政策與台灣:保護主義的兩面刃

川普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號喊得震天響,每次提到台灣或台積電,總是夾雜著關稅大棒和「回美國建廠」的威脅,彷彿台灣是美國經濟的「問題根源」。這種強硬態度乍看對台灣不友善,甚至有點像是要把台灣推向邊緣。但讓我們冷靜下來想想:如果川普的保護主義真把台灣逼急了,台灣會不會因此跟中國走得更近?這對美國來說,真的是MAGA精神的勝利嗎?這篇文章要帶你拆解這場地緣政治與經濟的拉鋸戰,用白話的方式說清楚背後的邏輯,順便戳破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很「愛國」的政策盲點。

為何預算一刪,手語老師就消失?破解行政院預算刪減的認知迷思

2025年1月,行政院記者會的手語老師因預算刪減突然消失,引發民眾質疑:預算才剛被砍,為何影響如此迅速?背後的真相,揭露了政府預算運作的複雜邏輯與民眾的認知落差!

2025/05/14

為何台灣旅遊救不起來?從高價住宿到法規掣肘的真相

你有沒有聽過這種笑話:想去墾丁度假一週,結果算算預算,發現飛去沖繩還比較便宜?這不是段子,是真事!朋友告訴我,他在沖繩訂了一間面海大房,落地窗、景觀無敵,價格居然只有台灣同等級飯店的一半。在沖繩吃喝玩樂的開銷也沒想像中貴,甚至比在台灣夜市狂吃一輪還划算。

當然你可以回嗆我,墾丁民宿也有便宜的,要多便宜有多便宜,吃也不一定要去墾丁大街吃貴鬆鬆的夜市,也沒人逼你一定要吃海鮮,可以去全聯、超商買食物。如果只求這樣的體驗,我其實有更好的選擇,待在家看看電視就好,也不用大老遠跑去墾丁。

回歸正題,台灣的「國旅」為什麼總要「救」?因為我們的觀光貴得離譜,貴到讓人懷疑人生!觀光不是台灣的主流產業,但仍有無數人靠它養家餬口。問題是,當出國玩的CP值完勝國內旅遊,誰還願意花大錢在台灣玩?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台灣旅遊這麼貴、發展不起來,又被一堆法規綁手綁腳。

為何護照規費不等於護照製作經費?破解民眾的認知迷思

每年數十萬台灣民眾繳交1300元的護照規費,卻在2025年聽聞護照因預算刪減可能短缺的消息。為何繳了費,護照卻可能不夠用?這背後的真相,遠比你想像的複雜!

2025/05/13

你不是懶,只是太焦慮:淺談「功能性拖延」背後的心理機制

你是否曾經計畫好一天的工作,卻到最後一刻才匆匆完成,甚至乾脆放棄?這種拖延的行為常被貼上「懶惰」的標籤,但真的是這樣嗎?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拖延往往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焦慮驅動的心理保護機制。本文將深入探討「功能性拖延」(functional procrastination)背後的心理機制,從完美主義、恐懼失敗到決策疲乏,幫助你理解為何行動如此困難,並以小學生面對暑假作業為例,揭示這種現象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為何夢境荒誕卻不覺得怪?卻要等到醒來才發現不合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早上醒來,腦袋裡還殞繞著昨晚的夢,卻突然覺得:「等等,這夢也太離譜了吧!」比如說,我昨天夢到自己在水底游泳,憋氣游得像條魚,還自信滿滿地以為找到了一個「水底呼吸法」。醒來後才驚覺:我根本不擅長憋氣,水底下怎麼可能呼吸?更扯的是,夢裡的我居然一點也沒覺得怪!這種「夢中荒誕,當下不覺」的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場潛意識的奇幻劇場,帶你看看為什麼我們的腦袋會在睡夢中上演這些不合邏輯的鬧劇,還讓我們深信不疑。

我經常把工作煩惱帶進夢裡。在沒有AI可詢問的年代,一個程式邏輯問題可能困擾我數週甚至數月,卻常在夢中找到解答,進而解決現實中的難題。我的做法是將夢裡的靈感濃縮成一句話或一個結論,醒來後記錄下來,這樣既不易忘記,也能在夢中多思考一次。然而,急著醒來記錄時,那句話有時仍讓我困惑,找不到邏輯,醒來後才發現空歡喜一場。有一次遇到一個Laravel物件繼承的問題,我帶回幾個我完全看不懂的文字,醒來我連唸都唸不出來。

美國會不會把台灣當籌碼換出去?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25年5月1日以「超級大國因台灣問題爭鬥即將到來」為題對台美示警。

說到美國和台灣的關係,很多人腦海裡可能會浮現一個畫面:川普坐在橢圓形辦公室,手裡拿著一張地圖,隨手把台灣標成「可交易品」。這聽起來誇張,但也不是完全沒根據的腦洞。川普的行事風格向來以「交易」為核心,無論是談貿易、軍事還是外交,他總愛把一切化為談判桌上的籌碼。問題是,台灣會不會真的成為他交易的一部分?這篇文章要來聊聊這個話題,用白話的方式拆解背後的邏輯,看看美國到底怎麼看待台灣,以及我們該怎麼理解這場國際大戲。準備好了嗎?一起來抽絲剝繭!

越安靜的環境越沒辦法讓你靜下來:揭開注意力背後的秘密

你是否曾在咖啡廳裡,伴著低語聲和咖啡機的嘶嘶聲,突然覺得思緒清晰,工作效率暴增?反倒是某個深夜,房間安靜得連根針掉地上都聽得見,卻莫名焦躁,腦袋像被一團霧包住?這不是你我神經質,而是適度的噪音確實能讓人靜下心來,甚至比死寂的環境更能幫助我們專注。為什麼會這樣?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探究竟,揭開噪音與注意力之間的微妙關係,並用白話的方式解釋這背後的科學。準備好顛覆你對「安靜」的刻板印象了嗎?

中俄聯手抗美:從台灣視角看全球地緣政治風暴

當普丁與習近平在莫斯科肩並肩站著,痛斥美國的「雙遏制」政策時,遠在台灣的我們或許會覺得,這場大國博弈離我們很遠。但別忘了,地緣政治就像一場全球化的颱風,當大國之間的風暴越刮越猛,台灣這座小島絕對不可能置身事外。俄羅斯與中國的聯合聲明,不只是兩國領導人的政治表演,更是一場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公開宣戰。對我們來說,這不只是國際新聞,而是直接影響台灣生存空間的風向標。讓我們從台灣的視角,拆解這場風暴的來龍去脈,看看中俄聯手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冷靜面對這波亂流。

2025/05/12

5/12中美關稅休戰:到底什麼東西被交易出去了

中美貿易戰打了這麼多年,終於在2025年5月12日看到一絲曙光——美國和中國宣布暫停「對等關稅」90天,雙方大砍115%的關稅稅率。聽起來像是市場裡兩位攤販終於放下叫囂,決定各退一步,換個方式談生意。但這場「休戰」真是川普口中的「重大進展」嗎?中國拿什麼換來這張喘息的門票?背後的交易,你不好奇嗎?

中國真的會開放市場嗎?它會甘願放棄挑戰美國世界老大地位的野心?還是,其實背後早已交換了某些利益?這場中美貿易暫停的戲碼,表面看似握手言和,背後究竟藏著什麼盤算?讓我們一層層拆解這齣國際角力劇,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看懂這場博弈背後真正的意圖與影響!

5/12最新美中聯合聲明貿易戰暫緩?日內瓦會談背後的算計與未來

你有沒有試過跟朋友吵架,雙方僵持不下,最後說好先冷靜一下,約個時間再談?這就是今天美中在日內瓦簽下的聯合聲明給人的感覺。2025年5月12日,美國和中國的貿易大咖在瑞士談了兩天,終於掏出一紙《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說要暫緩部分天價關稅,還要建個「協商機制」繼續聊。表面上看,這像是貿易戰的休兵號角,但細看這份聲明,總覺得哪裡怪怪的。這真的是和平的開始,還是兩大經濟巨頭在玩拖延戰術?來,讓我們把這份聲明拆開來瞧瞧,搞清楚它到底在說什麼,還有這場談判背後藏了什麼算盤。

行政院把「漢人」消失的背後:台灣族群分類的迷霧與真相

最近行政院把「戶籍人口組成」網頁上的「漢人」兩個字悄悄拿掉了,換成一個模稜兩可的「其餘人口」。這事乍看像個小動作,卻像丟了一顆石頭進平靜的湖面,泛起一圈圈漣漪。有人說這是「去中化」的陰謀,有人覺得只是統計分類的小調整,但真相是什麼?

其實我內心早有科學解方,台灣捐血都有血庫,每年隨機抽樣1萬組樣本,分析血統的比例,然後公布出來,畢竟比例這種東西短期內要改變不容易,如果中國想所謂的統戰,就只能養一群所謂的「純種漢人」拼命去捐血,能改變多少比例難說,但會先替國家血庫紓解緊張。

說真的,台灣的族群議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咱們來聊聊,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邏輯,又為什麼會讓人抓狂。

台灣成為美國屬地:夢想、代價與現實

腦洞大開的「台灣州」夢想,還是另一場殖民迷霧?

想像一下,某天早上醒來,台灣的街頭飄揚著星條旗,路邊的早餐店老闆用中文夾雜幾句英文跟你點餐,新聞播報員在講「美國台灣屬地」的最新政策。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對吧?但在國際局勢越來越像一鍋沸騰的火鍋,台灣這顆小肉丸似乎很難不被哪個大國撈走。中國統一?美國屬地?還是繼續在兩強之間跳探戈?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台灣成為美國屬地,像是關島那樣,會是救命仙丹還是另一場噩夢?

當你有一天只能在「美國籍」與「中國籍」之間二選一,我想多數台灣人會傾向選擇美國籍。但如果換個方式問:「你想要拿中國籍、生活在講中文的環境?還是拿美國籍、生活在全英文的環境?」這時答案可能就會翻轉。語言與文化的熟悉感,往往比國籍本身更直接地影響我們的選擇。

別急,這篇文章會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拆解這個天馬行空的選項,還有它的好與壞。準備好了嗎?讓我們跳進這個「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