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你所信的,其實是「人」說的話──從「信」字看哲學的本質

有沒有想過,「信」這個字,其實一點都不神祕?它的結構非常直白: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簡單來說,就是「人說的話」。那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覺得「信仰」很高深?「相信」很堅定?難道不過是選擇聽信某個人所說的話而已嗎?

「信」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信誰?

在哲學的世界裡,「信」不只是心理上的傾向,而是一種行動上的決定。你選擇相信某個人說的話,表示你願意根據這個說法來行動。就像你相信醫生告訴你「這個藥有效」,所以你才吞下去;你相信老師說「這題會考」,所以你去背它。

換句話說,信是一種對「語言」的授權,背後是一種信任關係的建立。你不是相信那句話本身,而是相信那個說話的人有可信度。

「信任」與「盲信」的差別

這也是為什麼「信」這件事有可能成為陷阱。如果我們不檢查「人言」的背後是什麼,就容易走入盲信。例如宗教中,如果只是因為權威說了什麼而毫不懷疑地接受,便可能演變成被操控。又如假新聞的傳播,很多人不是相信內容,而是不自覺地信了「誰轉發」的那個人。

曾經有一個故事這樣說:村子裡有個智者,說「明天會下大雨,大家要快準備」。有些人一聽,立刻行動,因為他們「信」的是智者一貫的誠實與準確;有些人質疑:「他以前也錯過幾次」,選擇等到天色變了才行動。最後真的下大雨,兩邊的命運也就不同了。

這不是在說「盲信就有好報」,而是在講:你信的是這個「人」的品格與過往表現,不是單憑一句話。

在資訊時代,重思「信」的哲學

在今天這個人人都能發聲、意見滿天飛的時代,「信」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也更加危險。我們每天都在信:信新聞標題、信網紅說法、信群組裡的親戚長輩。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話的背後,是誰?他的目的為何?他的知識從哪裡來?

信不是停在「聽了就好」,而是要進一步去問:「這個人有無說真話的動機與能力?」否則你不是在「信」,你是在「交出判斷力」。

信不是被動,是主動選擇

所以回到「信」這個字——不是抽象的信仰,也不是自我催眠的相信,而是清醒地意識到:你每天都在「選擇」要聽誰說的話。

真正的「信」是一種有智慧的判斷,是看清「人言」背後的人之後,依然選擇相信。那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信任,也是哲學家所說的「帶有反思的信任」。

沒有留言:

突破同溫層:社群媒體的迷霧與真相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滑手機時,總是看到跟自己想法差不多的人在吶喊?不管是政治、疫苗,還是哪個明星的八卦,彷彿整個世界都跟你站在同一邊?這不是巧合,而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在作怪。它像個過分熱心的媒人,硬要把你塞進一個溫暖的小圈圈,讓你舒服得不想離開。但問題是,這種「同溫層」真的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