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社交恐懼不是不想說話,而是太在意你怎麼看我

「我不是討厭人群,我只是害怕自己的存在會讓人失望。」
—— 一位匿名社恐者的日記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時刻:明明心裡排演過無數次打招呼的台詞,真正開口卻怎麼都說不出口?或是,參加聚會前緊張到胃痛,最後還是選擇臨時取消?你並不是孤單的,這就是所謂的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而它的本質,並不是「不喜歡社交」,而是過度在意他人眼光與評價

為什麼我會那麼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社會性本能來自遠古的生存機制。被族群接納就代表安全,遭排斥則意味著風險。這種機制即使在現代社會依然深植潛意識中。有社交恐懼的人,正是這種「想被接納、怕被否定」的機制特別敏感的一群。

這種心理狀態,常常不是自己願意的,而是無意識地啟動。例如,你可能因為說錯一句話就反覆回想一整晚,覺得「他們一定覺得我很蠢」;或者即使朋友誇獎你,也會懷疑對方是不是只是禮貌性說說。這不是脆弱,而是一種過度自我覺察(hyper self-consciousness)

「你太安靜了」:對社恐者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多數社恐者並非不想交朋友,而是處在一種高度緊繃的內在矛盾中:

「我想靠近人群,但我害怕被看穿、被評價、被拒絕。」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人在人前話少如石,人後卻能在網路上大聊特聊;因為少了眼神與表情的評價壓力,才讓他們感到真正安全。

當別人說「你太安靜了」、「你要主動一點」時,其實無意中增加了社恐者的自責感。就像一個人已經快溺水了,還有人在旁邊喊:「你怎麼不游快一點?」

不是懶得改變,而是焦慮先擋在了前面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資料,社交恐懼症的成因可能包括遺傳、生理因素(如杏仁核過度活躍)以及童年經驗等。但重點是,這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需要理解與接納的心理狀態。

身為有點社恐的人,我很清楚那種心境——在人群中,腦海卻像跑馬燈一樣閃爍著自我質疑的語句:「我是不是說太多?」「剛剛那句話會不會被誤會?」「他剛剛笑,是在笑我嗎?」

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心中那座「評價雷達」運作得太過精密,反而成了一種枷鎖。

該怎麼辦?

  1. 正視它,而不是否認它: 接受「我有點社恐」這件事,是第一步。你不需要強迫自己變得外向,但可以嘗試在安全的情境中練習表達。
  2. 找出觸發源: 是不是某些特定場合讓你特別焦慮?是否童年有過被羞辱的經驗?認清這些源頭有助於重建信任感。
  3. 給自己心理減壓的空間: 練習「換位思考」:你在意別人怎麼看你,但別人也在想他們怎麼被你看。人們大多忙著擔心自己,並沒你想像中關注你。
  4. 尋求專業協助: 認知行為治療(CBT)對社交恐懼症特別有效。它能幫助你重建思考模式,不再被負面自我對話控制。

我們不是不想靠近人,而是怕靠近以後會被推開

這世界對「外向」有一種莫名的偏愛,但請記得,你的沉默、內斂、觀察入微,也是一種溫柔的力量。你不用強迫自己去做「那種熱絡的人」,而是要學著慢慢放過自己,不再讓別人的想像定義你的價值。

當我們學會先接納那個有點害羞、卻很真誠的自己時,世界也會漸漸變得沒那麼可怕。


「那一刻,你也曾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選擇了沈默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