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過這種人?明明沒有拿到什麼補助、房價越來越買不起、健保一直漲,還是死忠支持某個政黨;甚至當政策傷害到他自身利益時,他還是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啦」、「反正別人更爛」。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台灣,其實在中國更明顯:許多中國人會自豪高鐵多快、城市多現代,卻沒錢搭、不敢請假出遊;住在城市邊緣,看著市中心的高樓林立,自己卻沒有一間房,照樣在朋友圈轉發「中國厲害了」的新聞。
這樣的心理現象值得深究:為什麼人們會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成就」產生榮耀感?又為什麼會在「被傷害的狀況下」繼續擁抱加害者?今天這篇,我們就來拆解這種政治忠誠背後的心理邏輯。
當「我們」比「我」重要
人是一種需要群體歸屬的動物。當個體無法在現實中獲得足夠的自我價值時,便會將「集體認同」作為補償。心理學家塔傑費爾(Henri Tajfel)的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們會透過歸屬於某個群體(例如國家、政黨、民族)來獲得自我認同感,即便這個群體的光榮與自己毫無實質關係。
在中國,高樓大廈、高鐵航母的新聞,是每天灌輸的「國家榮耀」畫面。這些宏偉建設或許與農村老百姓生活無關,但對於缺乏自我實現機會的群體來說,能夠「沾上國家光」就已足夠讓人產生心理補償。你搭不起高鐵沒關係,但「我們中國人」有高鐵;你住不了城市沒關係,但「我們國家」有城市蓋得比紐約還高,這就夠了。
政策傷害了我,為什麼還要護航?
這類行為的背後,其實是一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支持的政黨政策其實對自己有害時,內心會產生衝突。根據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理論,人會傾向「調整信念」來維持內在一致性,否則會不舒服。
於是我們會開始出現這種說法:「房價高但國際地位穩」、「健保漲但執政黨有在改革」、「我雖然沒受惠,但政府辛苦啦」……這其實是讓自己不要承認「我一直支持的,其實正在傷害我」,藉此減少內心的不安。
在極端情況下,這也會演變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被壓迫者反而為壓迫者辯護,只為維持一個心理上可接受的現實框架。
「替政權驕傲」可以是一種情緒外包
當現實生活處處不順,人們會尋求某種象徵性的補償機制。這時候「政權成就」就變成了情緒寄託的出口。雖然生活不富裕、工作沒保障、買不起房,但「我的國家站起來了」,就能短暫麻醉那種失落與無力。
這就像看球賽時的情緒投射:我們明知道自己不是球員,甚至連場館都沒進去過,但球隊贏了,我們會說「我們贏了」;球隊輸了,也會痛心疾首。當國族或政黨被情感綁定時,它的勝利就變成了我的勝利,而我自身的困境也暫時退場。
那為什麼台灣也有這種現象?
在台灣,有些人長期支持某一政黨,即便這個政黨執政期間貪腐、傲慢、政策失誤頻傳,仍不改忠誠。這不見得是被「洗腦」,而是來自一種「文化記憶」與「身份焦慮」。例如部分深藍群體對於戰後國民黨政府的穩定懷有感激、對綠營執政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也有些深綠支持者,即便對民進黨有意見,也不敢「開第一槍」,怕被視為「讓國民黨有機可乘」。
簡單來說,有些人是基於歷史傷痕在選擇;有些人則是因為不知該信誰,只能相信「我熟悉的那一邊」。
要改變忠誠,不是用道理,是讓人「有感」
很多人以為講道理、分析政策、列舉數據就能說服他人改變立場,但這種方法其實常常失敗。因為政治立場從來不只是知識問題,更是情感認同。若無法讓人感受到「轉向」之後會有希望、有尊嚴、有保障,那麼再理性的分析也只會被當成噪音。
真正的轉變,往往來自「個人經驗的轉捩點」。也許是孩子考不上學校、父母看病破產、朋友因言論被查水表……當這些事情「切身有感」,原本的信仰才會開始鬆動。
不是不能自豪,而是該問「這跟我有關嗎?」
一個人對國家或政黨的認同本身並沒有錯,問題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分辨,那份自豪感背後是否實質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或只是用來遮掩無力與空虛的情緒麻醉品。真正健全的公民社會,不是只會說「我們很強」,而是敢問一句:「我們的強,誰受惠了?」
在台灣,我們為運動加油,其實也是為自己生活加分
我以前對運動賽事幾乎沒興趣,是屬於那種「比賽播了就轉台」的人。但近幾年,從經典賽的棒球、到奧運舉重、跆拳道選手屢屢在國際舞台上為台灣發光,我才慢慢發現,這不只是「一場比賽」這麼簡單。那種看到選手站上頒獎台、國旗升起的時刻,心裡真的會熱起來。
有人說這是「國家榮耀」,但我認為更實際的是:當一個國家的運動員在世界上有表現,政府與民間就會更加重視運動建設與環境。場館多一點、教練資源好一點、青少年看到職業選手也有活路,這些對整體生活環境都是提升。
我們這種走讀書這條路的族群,當然也希望運動員可以「好好運動就能養活自己」,不用再來搶公職、考試、內卷的空間。因為越多元的社會發展,越能降低單一路徑的壓力。當音樂人、運動員、創業家都有舞台,我們也不再需要死守唯一的升學路線,整個社會就會更健康。
而且說實在的,當台灣在賽事中有好表現,不只是新聞會報導,很多企業也會推出優惠、折扣、買一送一,連平常不看比賽的人都能感受到氣氛與實惠。還有一點我很喜歡的是——多了一個全民可以討論的話題,不再只是政治吵架或房價焦慮。你可以在早餐店、捷運站、PTT、社群上聊一場比賽,這就是生活的一種娛樂、一種正向的凝聚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