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程式設計師,也是一名斜槓者。
每天我穿梭於主業與業外專案之間,過去我擅長把時間切割成一塊塊的模組,用最快速度完成每一個任務。那種「打包解任務」的節奏,讓我覺得自己像個高效的機器人,甚至還有種成就感。
但近來,我卻開始感覺心很累,不是身體的疲憊,而是一種「提不起精神」的無力感。即使工作量沒有變多,進度卻常常落後;明明有空檔,卻無法聚焦;每一個任務都像是要用蠻力推動的石頭。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變懶了?」
後來我才知道,這一切跟「懶」無關,而是我的注意力,被偷走了。
1. 專注力正在崩壞的大腦
在心理學裡有個重要概念叫「認知資源有限模型(Limited Capacity Model)」,簡單說就是:我們每天的注意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會隨著消耗而遞減。
如果說大腦是一部高效電腦,那麼注意力就是它的記憶體 (RAM)。我們每天都被各種通知、跳出的訊息、社群的紅點與警報音拉扯著注意力,就像背景執行了一堆沒必要的程式,讓系統遲鈍、記憶體爆掉。
不是我們懶,而是「數位焦慮」正在拖垮我們的專注系統。
2. 數位焦慮:你不是在休息,而是在過度刺激中耗竭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每次我們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即使只是看一眼手機),大腦會需要至少 23 分鐘才能完全回到原本任務的專注狀態。而當我們「以為在放鬆」的時候,其實還在滑 TikTok、看 YouTube、回 LINE。這不是休息,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神經刺激。
這種不間斷的高刺激,會讓我們進入一種「永遠無法真正放鬆」的狀態。久而久之,大腦會產生一種慢性疲勞感,心理學上稱為「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哪怕只是選擇晚餐吃什麼都會讓人焦躁。
3. 心累的本質:來自無法切斷的輸入通道
試著想像:你正要寫一段程式碼,但耳邊響起會議提醒,手機跳出新郵件通知,Slack 上 PM 發來訊息,Instagram 又有人按了你的貼文愛心。
這些看似微小的「注意力偷竊」,不會讓你瞬間崩潰,但它們像是水滴穿石,把專注一點一點地挖空了。而當注意力被分散太多次之後,大腦會自動進入「保護模式」:渾沌、疲憊、難以思考——這正是你所感受到的「心累」。
4. 心理學的解方:不是時間管理,而是「注意力管理」
許多程式設計師都擅長時間規劃,會用番茄鐘、行事曆、任務板,但這些工具都假設「你能保持注意力」。現在,我們需要進階版的管理方式:注意力防火牆。
5. 心動不了,不是因為懶,是因為太累了
即便工作再怎麼急,我的心就是動不了。那不是懶,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近乎「停機」的狀態。非得到最後一刻,我才會用接近自己能力極限的方式,硬是把案件解決。
更讓我困惑的是,只要一有多餘時間,我的第一反應不是放鬆,而是疲倦。心好累,只想睡。可當我終於睡著,夢裡卻滿是工作待辦、交件時程與客戶訊息,醒來比睡前還累。
直到某天,我無意間發現一個轉捩點:只要逼自己動起來,哪怕是寫第一行程式、整理第一個檔案,我就會慢慢地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
原來,不是我失去了能力,而是「啟動」這件事本身,比我想像中困難很多。大腦不是不想工作,它只是過載、焦慮,又無處釋放。
以下是幾個心理學支持的策略:
- 創造無干擾區(Deep Work Zone):每天至少留一段手機靜音、瀏覽器關閉、斷開社群的「深度專注時間」。
- 資訊攝取限流:限制每天可查看資訊的頻率,例如只在早上、中午與傍晚收信與看訊息。
- 每日 reset 時間:每天安排一段「真正什麼都不做」的時光,讓大腦有機會重開機,哪怕只是坐著放空 10 分鐘。
- 寫下「現在我正在做什麼」:讓意識回到當下,訓練專注肌肉。
- 設定一個最簡單的目標:讓自己動起來,獲得成就感,讓自己恢復動力。
找回你的注意力,也就找回了自己
你不是懶,也不是不夠努力。你只是身處於一個設計來搶奪你注意力的時代,而你的大腦正在發出求救信號。
請給自己一點寬容,也試著給大腦建立一點防護網。因為唯有守住注意力,我們才能重新找回那個清楚、有力、快速解任務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