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台灣的政治總是像一場永遠演不完的肥皂劇?每次選舉、每次爭議,總有那麼一黨特別會「抓時機」,把全場的情緒炒得沸沸揚揚。這次的大罷免事件,表面上看是公民團體自發的民主行動,但背後的推手,說穿了,還不就是那個最懂怎麼玩政治的民進黨?作為一個邏輯分析控,我忍不住想拆解這場大戲:民進黨到底怎麼把國民黨和民眾黨逼進自己設好的陷阱,一步步引爆這場席捲全台的罷免潮?別急,咱們慢慢來,帶你看清這場政治大秀的真面目!
民進黨的選舉魔法:從來不靠贏,只靠「會玩」
先說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民進黨在台灣從來不是靠壓倒性民意取勝。看看過去幾次選舉,2024年大選,民進黨在立法院只拿51席,輸給國民黨的52席加民眾黨的8席,成了「朝小野大」的少數執政黨。但為什麼他們總能把局勢扭轉?答案很簡單:他們太懂得怎麼操作選舉了。從「亡國感」到「抗中保台」,這些口號聽起來是不是耳熟?這不是什麼新招,卻屢試不爽。就像我學統計時常說的,數據不會騙人,但詮釋數據的人可以。民進黨就是那個最會「詮釋」的人,把政治議題包裝成全民危機,輕鬆點燃選民的情緒。
舉個例子,2018年的「韓流」席捲全台,韓國瑜在高雄市長選舉中大勝,民進黨眼看就要崩盤。結果呢?他們迅速把焦點轉到「抗中保台」,把對手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2020年總統大選硬是把蔡英文推上817萬票的高峰。這招的核心就是:不用真的贏民意,只要讓對手看起來「更糟」就行。這次大罷免,民進黨故技重施,只是這次他們玩得更精,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怎麼做的。
設局:讓藍白自己跳進坑裡
2024年立委選舉後,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在立法院佔據多數,民進黨成了少數派。照理說,這是藍白大展身手的機會,但民進黨可沒打算讓他們好過。他們深知國民黨有個老毛病:為反對而反對。只要丟出一些爭議性議題,國民黨十有八九會上鉤,然後自己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這次的大罷免,導火線是國民黨和民眾黨在2024年推動的「三大法案」修法,包括《憲訴法》、《選罷法》和《財劃法》,再加上大幅刪減2025年度總預算。這些法案乍看是藍白想展現執政力,但民進黨卻抓住了機會,放大這些法案的爭議性。比如,《選罷法》修法要求連署人附上身分證影本,民進黨立刻跳出來喊「這是剝奪公民罷免權!」《財劃法》想增加地方財源,民進黨又說「這是搶中央預算,影響國防和社福!」。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沒錯,這就是民進黨最擅長的「危機製造術」。
我用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這招有多高明。假設你是一個餐廳老闆,競爭對手在對街開了家新店,生意比你好。你不直接降價或改善菜色,而是開始散播謠言,說對手的食材有問題。顧客一聽,開始懷疑,生意自然就掉下來了。民進黨這次就是在玩這種「引蛇出洞」的遊戲:他們知道藍白一定會推這些法案,於是故意把這些議題炒成「反民主」「賣台」的危機,讓藍白自己跳進坑裡,然後再點燃公民團體的怒火。
公民團體的「自發行動」?別鬧了,這是精心設計的連環計
大罷免表面上是公民團體自發的行動,從2024年5月的「青鳥行動」開始,民眾抗議藍白推動的國會職權修法,後來演變成席捲全台的罷免潮。但你真的相信這全是「草根運動」?作為一個統計人,我得說:這也太巧了!根據中選會統計,截至2025年4月,國民黨區域立委(除了離島和原住民選區)全數通過罷免第一階段,民進黨則有15案補件後通過。這規模、這速度,沒有強大的組織力和資源支持,怎麼可能?
民進黨在這場運動中扮演的角色很微妙。他們公開說「罷免是公民自主行動」,賴清德甚至在黨內中常會上表示「尊重公民團體」。但實際上,他們的動作可不少。比如,民進黨在2025年3月宣布各縣市黨部和黨公職服務處轉為「民主連署站」,幫忙代收罷免連署書,還發起「人民是頭家」全台宣講,抨擊藍白的法案和預算刪減。這哪是「不參與」?這分明是把公民團體當槍使,自己躲在後面點火!
媒體操作:把怒火燒到最高點
民進黨的另一大絕招是媒體操作。他們深知,現代政治不是比誰的政見好,而是比誰的故事講得動人。透過親綠媒體和網路側翼,民進黨把藍白的法案和預算刪減包裝成「民主危機」「賣台陰謀」,輕鬆把社會情緒推向高點。比如,當藍白刪減國防預算時,民進黨立刻聯繫親綠媒體,放出「藍白危害國家安全」的訊息,甚至暗示這是「中共代理人」的作為。這種話術多厲害?它不用證據,只要讓你「感覺」藍白不對勁,就夠了。
我再舉個例子。記得2021年的「林瑋豐事件」嗎?一個親綠寫手在PTT假裝親中,攻擊防疫指揮中心,結果被抓包是自導自演。民進黨當時被國民黨批得滿頭包,但他們硬是靠媒體轉移焦點,把事件淡化。這次大罷免,他們同樣用類似手法,透過媒體放大藍白的爭議,再讓公民團體站到前台,自己則躲在幕後喊「民主萬年」。
民進黨的以退為進,藍白的中計之旅
說到底,這場大罷免是民進黨精心設計的一場政治大戲。他們知道自己國會席次不如藍白,於是選擇以退為進,先讓藍白自己跳進爭議法案的坑,再透過公民團體和媒體把怒火燒到全台。作為一個學資訊的人,我得說,這種「資料導向」的政治操作真的很聰明:民進黨就像一個頂尖的數據分析師,精準找到藍白的弱點,然後用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效果。
但這對台灣的民主是好事嗎?恐怕未必。當政治變成情緒操弄的遊戲,真相和理性往往是最先被犧牲的。藍白也不是完全無辜,他們的「為反對而反對」策略確實給了民進黨可乘之機。但民進黨這種「引蛇出洞」的玩法,卻讓整個社會陷入對立和撕裂。或許,下次你看到什麼「公民運動」熱血沸騰時,不妨冷靜想想:這真的是人民的聲音,還是某個政黨在背後點的那把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