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數十萬台灣民眾繳交1300元的護照規費,卻在2025年聽聞護照因預算刪減可能短缺的消息。為何繳了費,護照卻可能不夠用?這背後的真相,遠比你想像的複雜!
引發爭議的護照短缺風波
2025年4月,台灣外交部因護照製作預算遭立法院統一刪減10%,引發社會熱議。根據《Newtalk新聞》(2025年4月24日),外交部領務局原編列9.9億元預算,計畫採購209萬本空白護照,但刪減後僅剩8.8億元,只能製作185萬本,短缺24萬本。這一消息讓民眾困惑:既然申請護照時繳交了1300元規費,為何外交部還會「沒錢」製作護照?這種認知落差,源於對政府預算運作的普遍誤解。
認知迷思:規費等於製作經費?
許多民眾認為,繳交的1300元護照規費理應直接用於製作護照。然而,外交部已明確說明,規費與護照製作經費分屬政府預算的「收入」與「支出」兩個獨立項目。規費繳納後,依《預算法》第13條,列入政府歲入,進入國庫統一分配,而非專款專用於護照製作。反觀護照採購,屬於領務局的支出項目,需仰賴立法院審議通過的年度預算。若預算遭刪減,即使規費收入充足,領務局也無法動用這筆錢補足護照製作經費。
這種「收入與支出分離」的機制,是現代政府財政管理的核心原則,旨在確保資源公平分配並避免部門私自挪用公款。然而,這對一般民眾而言,卻容易造成「繳了錢卻沒服務」的錯覺。
為何不採專款專用?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不讓護照規費直接用於製作護照?答案在於政府運作的複雜性與公平性考量。若規費採專款專用,領務局可能因規費收入過多而囤積資金,或因收入不足而無法運作。更重要的是,護照製作涉及中央印製廠的專業設備與3至5個月的前置作業,無法單純以規費收入動態調整。此外,國庫統一管理能讓政府靈活調度資源,優先應對緊急需求,例如災害救助或公共建設,而非將資金鎖定在單一項目。
舉例來說,2024年台灣推動「高速公路電子收費(ETC)」優化計畫時,民眾質疑為何ETC通行費無法直接用於系統維護。交通部當時解釋,通行費屬國庫歲入,系統維護經費則需另行編列預算,與護照規費的邏輯一致(《中國時報》,2024年7月12日)。這顯示,規費與服務經費分離的模式,在台灣公共政策中並非特例。
預算刪減的連鎖效應
回到護照短缺爭議,立法院刪減領務局10%預算,直接導致護照採購量從209萬本降至185萬本。外交部表示,短缺的24萬本只能動用安全庫存因應,但這可能排擠其他緊急需求,例如臨時加印或國際危機下的護照需求。更嚴重的是,預算不足還會影響領務局其他業務,例如海外急難救助或領事服務,形成「挖東牆補西牆」的困境。
類似案例在台灣並不罕見。2024年,教育部因預算刪減縮減偏鄉教育補助,引發地方反彈(《聯合報》,2024年3月15日)。這些事件顯示,預算刪減常引發連鎖效應,影響民眾權益,卻也因民眾對預算運作的不熟悉,而加劇誤解。
如何化解認知落差?
要破解民眾的認知迷思,需從政府與民眾兩端著手。首先,政府應加強政策溝通,清楚說明規費與預算的運作邏輯。例如,外交部可透過懶人包或公開說明會,解釋護照規費為何無法直接用於製作。其次,立法院在審議預算時,應更透明地公開刪減理由,避免民眾誤以為是「無理由刪減」。對民眾而言,則需培養基礎的財政知識,了解政府預算並非「你繳多少就用多少」的直線邏輯。
此外,媒體也應負起責任,避免以聳動標題放大誤解。例如,2025年護照爭議中,部分媒體報導「10月後無護照可辦」,加劇民眾恐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報告編號:3589)。更負責任的報導方式,是完整呈現外交部的應對措施,例如提前採購與動用預備金的計畫。
結論
護照規費與製作經費分離的設計,反映了政府財政管理的專業邏輯,卻也因其複雜性,導致民眾誤以為「繳了規費就該有護照」。2025年的護照短缺爭議,凸顯了這種認知落差的普遍性。透過更透明的政策溝通、更負責任的媒體報導,以及民眾對預算運作的理解提升,台灣社會才能有效化解類似爭議,確保公共政策的順利推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