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流傳一句話:「要毀掉一個人,只要讓他長期關在家裡就行了。」第一次看到可能覺得太誇張,但當你真的經歷過一段長時間沒有工作、沒有明確目標、沒有社交生活的日子後,你會開始理解這句話的可怕之處。不是因為家裡有毒,而是因為當生活只剩下吃飯、睡覺、滑手機的時候,人的精神狀態會開始一點一滴地塌陷。
人不是為了生存而活,而是為了意義而活
人當然需要基本生理需求:吃飽、睡好、安全,但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之上是歸屬、尊重與自我實現。這代表人不只需要「活著」,更需要「活得有方向」。
當一個人長期沒有明確的目標或任務時,大腦的獎勵系統會變得遲鈍,對未來沒有期待,對現在也沒有動力。久而久之,會進入一種所謂的「學習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狀態,也就是你會覺得不管做什麼都不會改變什麼,乾脆什麼都不做。
為什麼「關在家」特別容易加速這種狀態?
首先,我們在家裡接收的刺激是重複且封閉的。沒有新的空間刺激、沒有面對面互動、沒有外部回饋(像同事的讚美、目標完成的成就感),大腦會認為「沒必要保持警覺或積極」,進而降低對世界的探索慾望。
其次,家是一個讓人放鬆的環境,但如果放鬆變成長期的「懶散狀態」,人就會失去節奏。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失業者或長期沒有工作任務的人,平均焦慮指數與憂鬱傾向顯著高於有工作者,即使那些工作者工時長、壓力大。
當生活沒有主軸,人就會「精神浮沉」
你可以觀察看看,當一個人每天只是滑手機、打電動、看影片、吃東西,他的情緒波動會變得非常依賴外部刺激。今天看了一部好電影心情就好一點,但過了幾小時又空虛;朋友回訊息心情就興奮,訊息斷了又掉到谷底。
這種「被動情緒依賴」是一種精神上非常耗能的狀態。沒有主軸的人,會把生活建築在外部娛樂與他人回應上,而不是從內在價值與行動中獲得穩定感。這種人最常說的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每天過得這麼空。」
你不是懶,是你沒有「可以被期待」的事情
很多人會說自己「變懶了」,但懶通常不是天性,而是因為沒有人等你完成任務、沒有人因為你準備好早餐而開心、沒有人需要你出門報告成果。當「行動」無法帶來「意義連結」,人就會失去主動性。
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意思是你相信自己做某件事是有用的,是能改變結果的。如果你每天的生活只是洗衣服、滑短影片、刷牙睡覺,大腦不會產生足夠的回饋,久了你會開始懷疑:「我到底能改變什麼嗎?」
疫情後的集體「精神倦怠」就是最好例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哈佛醫學院的研究,2020 年疫情封控期間,全球有超過 30% 的年輕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性低落」:睡眠混亂、時間感模糊、做事提不起勁,甚至開始質疑人生意義。這並不是因為病毒本身,而是因為長期居家、失去行動與互動的目標感。
許多人在疫情後發現:原來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沒有一個「被需要」的環境。沒有被期待、沒有目標、沒有任務的人生,才是最消磨人的東西。
要恢復動能,從「小事也有意義」開始
那該怎麼辦?難道不能宅在家就沒救了嗎?其實不是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把「生活中的小行動」與價值連起來。比方說,你今天整理房間,是為了創造一個更有能量的環境;你煮一頓飯,是為了照顧自己;你讀一本書,是為了探索未知,而不是「只是打發時間」。
知識輸入 ≠ 心理復原:為什麼「一直看影片學東西」還是救不了你?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雖然關在家裡,但我每天有看書、有上線上課程、有聽 podcast,我沒有在混啊!」這種說法聽起來合理,因為我們長期被教導「學習是最有生產力的事」。
但問題是:如果你吸收的知識沒有實踐場域、沒有交流互動、沒有具體目標,那麼它依然只是停留在「腦內活動」,無法真正轉化為生活動力。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雖然知道了很多理論,但對人生仍感到迷惘;明明筆記寫了一堆,卻沒有動力去行動,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連學習都學不好」。
這種情況下,知識反而成為一種新的壓力來源,因為你知道的越多,卻越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得更好」,但實際上卻什麼都沒做。這就是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與行動癱瘓(analysis paralysis)的交叉作用。
網路學習當然有價值,但它必須搭配「目標、行動與回饋」,否則只是包裝精美的自我安慰。生活的崩塌不是從知識匱乏開始,而是從「沒有參與現實、沒有參與改變」開始。
生活不必每一秒都像電影高潮,但它需要主軸。如果你目前沒辦法工作、沒辦法外出,那就從建立規律作息、學一項技能、每天寫日記開始。只要你開始在「行動」與「價值」中建立連結,大腦就會產生新的路徑,讓你找回掌控感。
結語:被關在家不會毀了你,但「沒有方向」會
家不是問題,網路不是問題,吃喝拉撒睡也不是問題,真正讓人崩潰的,是長時間活在沒有期待、沒有任務、沒有回饋的狀態下。如果你也有過那種「醒來不知道幹嘛,滑手機滑到心很累」的時期,別覺得丟臉,這是大腦在提醒你:該重啟生活主軸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