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波音的50架飛機,成了全球供應鏈的一面鏡子

最近滑Threads對於關稅戰有多派觀點,國內外新聞總是有自己的立場,不想隨風起舞。

同樣就我看到的現象跟AI聊天,探討一些現實面的問題跟矛盾,以下文章總結跟AI討論的內容。

美中貿易緊張情勢持續升溫。近期,美國政府一方面擴大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另一方面卻又對20項商品給予豁免,並計畫未來實施獨立課稅制度。乍看之下似乎矛盾,實則反映出美國對中國商品「非黑即白」的態度正逐步轉向「精準打擊」。

這背後,其實是對「成本結構」的深刻考量。一件成本僅1美元的中國製玩具,經過運輸、通關、品牌溢價等價值鏈加乘後,最終在美國零售市場可以賣到50美元,即便被課以200%的關稅,仍具備一定競爭力。然而,一支成本達400美元的iPhone,售價僅700美元,在同樣的關稅壓力下,利潤空間瞬間被壓縮,競爭力也隨之大打折扣。

而就在全球目光聚焦於科技與電子產品稅制調整之際,另一則與航空有關的新聞,卻同樣值得關注:中國的航空公司傳出拒收50架波音飛機。波音目前正考慮將這批已製造完成的飛機轉售他國,成為業界罕見的「大宗未交機轉售案」。

從中國航空業者的角度,這可能是政治壓力下的「被動選擇」,也可能是策略性撤退。但這樣的決策,短期內將面臨兩個直接風險:首先,若過去的訂金基於長期信任而設計得較低,企業違約成本相對不高;但在國際航空圈中,信用評級將會立即受到挑戰,對未來飛機採購、融資條件都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其次,這也將進一步削弱中國在全球航空產業供應鏈中的談判地位。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部分言論視中國拒收波音為一種「反擊」,甚至認為應對波音課以高額關稅,以扶植本土飛機產業。但實際上,進口商品課稅所產生的收入,是進入中國自身的國庫。理論上,買得越多、稅收越多,對財政越有利,與「抵制外國商品」的邏輯似乎背道而馳。若以「愛國消費」為出發點,反倒應該是多買幾架波音,為國庫挹注更多稅收才是?

這場看似飛機交易的糾紛,其實不只是兩國之間的經貿摩擦,更是一面照映出全球供應鏈現實的鏡子:當政治凌駕於商業,當信任不再是默契,而是變成變數,再高科技的飛機也無法飛越政策的風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