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這家半導體巨擘,常被譽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幾乎成了國民信仰。然而,若從更冷靜的角度切入,這座「神山」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般穩固、那般自主嗎?
這篇文章也是我利用下班通勤時間與AI對話,總結出的結論。
表面是台灣,實質是全球
首先從股權結構看,台積電雖然名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但根據公開資料,其外資持股長期維持在七成以上,甚至一度超過78%。這代表什麼?簡單來說,當台積電賺錢時,有絕大多數的利潤,其實是回到了海外資本手中。
其次是產業結構。沒錯,晶圓代工是全球公認技術門檻極高、資本密集程度極大的產業。台積電在這個產業中的製程技術如N3E、N2等,的確處於領先地位。但不論技術多先進,它的本質仍然是「代工」。
當蘋果要推出A18處理器,雖然外界看到的是「台積電接下重責大任」,但事實上這是一場全球供應鏈的協作。蘋果掌握了架構設計與整合,台積電只是其中負責製造的環節之一。沒有蘋果的設計圖,沒有ASML的EUV光刻機,沒有日本的感光材料與氟化氣體,沒有三星與美國供應的矽晶圓與封裝材料,單憑台積電,根本無法完成一顆A18晶片。
關鍵資源的掌控者,從來不是代工者
進一步看,更具主導性的角色其實是蘋果。作為整體產品的規劃者與資源整合者,蘋果決定了哪一條產線啟動,哪一國的供應商得以參與,甚至連技術細節、產量時程與良率標準,都由其主導。
這樣的結構,其實也適用於iPhone在中國的組裝。長年來,中國被認為擁有全球最成熟的製造能力,產品品質不曾受到質疑;但即使如此,當美中貿易緊張,蘋果下令將產能轉向印度,印度在短時間內就迅速建立了新的供應鏈體系。
這正是代工的本質:你的價值來自於「我選擇你」,而不是「你不可取代」。當環境變動、地緣風險加劇、或成本結構產生差異時,全球品牌隨時可以轉向他處。
美國廠會是「下坡」還是「轉型」的起點?
許多人對台積電赴美設廠持懷疑態度,擔心成本過高、文化差異大、技術移轉困難。這些擔憂並非全無根據,但我反而認為——未來,美國廠可能會比台灣更有利潤空間。
為什麼?這要從川普任內高喊的「美國優先」說起。這不只是口號,而是一連串政策的鋪墊:減稅、鬆綁環評、補助高科技製造、限制對外依賴,配合近年AI與工業機器人的迅速發展,這些措施很可能讓美國本土的製造在成本結構上出現逆轉。
台灣的人力雖然相對便宜,但面臨高密度、缺水缺電、勞工政策緊縮等隱性成本;而美國若以高自動化工廠搭配政府政策扶持,長期看來,利潤反而有可能優於台灣廠區。這也代表,代工不再只是成本導向的選擇,而可能朝向「政策驅動 + 技術升級」的新局面。
台灣要思考的,是「掌控」而非「完成」
台積電的成功無庸置疑,但若將它視為台灣產業實力的全部縮影,甚至作為台灣經濟安全的唯一防線,恐怕太過單一。代工不是台積電的原罪,但唯有擁有設計權、標準制定權與市場話語權,才是真正的產業主導者。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蘋果」角色,而不是更多的「富士康」角色。
護國神山,不應只是一座高聳的工廠,而應是一座能自定方向、影響全球規則的創新高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