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9

蕭條不只是數字的下滑,而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崩解

你有沒有想過,經濟衰退不只是股市崩盤、失業率飆升,或是GDP數字無情地下滑?這些冰冷的數據背後,藏著更深刻的東西——人與人之間那條無形的信任紐帶,正在一點一滴地斷裂。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經濟蕭條不只吹亂了我們的錢包,還動搖了我們對彼此、對社會,甚至對未來的信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場「信任危機」是如何在經濟衰退的陰影下悄悄蔓延,並且為什麼它比任何數字都更值得我們關注。

2025/05/28

程式設計師真的會被 AI 取代嗎?別急著說再見

最近常聽人說:「AI這麼厲害,程式設計師是不是快沒飯吃了?」作為一個資深工程師,我每次聽到這種話都會忍不住笑出來。不是因為我瞧不起AI,而是因為——說這話的人,通常根本沒真的寫過程式。

AI寫程式這件事聽起來很神奇,輸入一句話,它就幫你生出一段程式碼,看起來真的像魔法。但如果你曾經真的使用過AI工具寫過完整的功能,你就會知道:這魔法背後,還是需要一點老派的理性邏輯思維。而這,就是多數人忽略的一點。

AI如何蒐集資料:以川普身邊重要人物為例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問 AI「川普身邊有哪些重要人物」,它到底是怎麼找到答案的?它不像我們,拿杯咖啡、打開 Google,慢慢挑資料。AI 的腦袋像個高速運轉的圖書館員,瞬間翻遍網路書架,抓出你想要的東西。但這過程真的有那麼神?還是只是把一堆雜亂資訊塞給你,然後說「看吧,我很聰明」?今天我們來拆解 AI 蒐集資料的邏輯,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順便看看這背後有什麼值得我們吐槽的地方。準備好了嗎?讓我們跳進這個數位世界的「尋寶遊戲」!

這篇文章我在寫部落格的時候,想多了解一些川普的資訊,Google很難找到我想要的關聯,不如把這個問題直接問AI,它找資料的脈絡。

當你的孩子執意要自己穿鞋,你是幫他還是等他?

我家小女孩兩歲了,最近進入了一個「我自己來!」的階段。開門、開燈、關燈、拿毛巾、穿鞋、穿襪子,樣樣都要自己動手。你要是好心幫她把襪子套好,她會瞪你一眼,果斷脫掉,然後用她那小小的手,歪歪扭扭地再穿一次,穿得歪七扭八也不在乎。這畫面是不是有點好笑又讓人頭痛?但這不只是孩子的小固執,而是他們在探索自我、追求獨立的重要階段。現代父母總愛「幫忙」,但我們是否在不經意間,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股「我要自己來」的浪潮背後的意義,還有我們該怎麼應對這群小小獨立鬥士。

被強迫時的逆襲:把簡單事搞複雜的叛逆哲學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某件事如果是你自己想做,總是充滿動力,像是整理房間、寫筆記,甚至是洗碗,過程都帶著一種滿足感。但一旦有人跳出來「要求」你做,甚至帶點命令的口氣,瞬間就覺得整件事變得索然無味,甚至火氣直冒?這不是你我獨有的毛病,而是人性使然。我們討厭被控制,討厭被強迫,但現實生活中,這種「被要求」的狀況無處不在。怎麼辦?我的解法很簡單,也很叛逆:把被強迫的事,刻意做得超級認真,甚至誇張到讓對方下次不敢輕易找你麻煩。這不只是情緒管理的藝術,更是一種溫柔的抗爭。想知道怎麼做?繼續看下去吧!

一帶一路債務危機:當借錢的國家還不出來,中國會怎麼辦?

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國家借了一大筆錢,卻還不出來時,會發生什麼事?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號稱要串連全球經濟,聽起來很偉大,但背後藏著一個很少人談的問題:如果這些借錢的國家還不出債務,中國會怎麼做?這不只是個經濟問題,還牽扯到地緣政治、國際影響力,甚至可能改變一些國家的命運。讓我們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來聊聊這件大事,看看當債務的泡沫破裂時,會冒出什麼樣的火花。

為何遠方的親戚更受重視?解析人性的距離效應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過年過節時,遠道而來的親戚總是全場焦點?那個一年見不到幾次的表哥,帶著一袋水果進門,馬上就被姑姑嬸嬸圍著噓寒問暖;而天天在你身邊晃來晃去的家人,卻好像隱形人,連句好話都難得聽到。這不是單純的「偏心」,而是一種很微妙的人性現象。為什麼距離遠的人反而更讓我們重視?這背後有沒有什麼心理學或社會學的邏輯?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件事,順便批判一下這種「遠香近臭」的壞毛病,看看我們能不能跳脫這種思維陷阱!

當 AI 幫你想點子,你還算是創作者嗎?

你有沒有試過在寫作時卡關,腦袋一片空白,然後轉向 AI 工具求救?像 ChatGPT 或 MidJourney 這樣的工具,分分鐘就能丟給你一堆點子、草稿,甚至是一幅畫!這讓人忍不住想問:當 AI 幫你把創意「生出來」,你還是那個創作者嗎?這問題聽起來有點哲學,但它確實挑戰了我們對創作的傳統認知。創作這件事,到底是靈感的瞬間火花,還是後續的編輯、打磨與心血?

這篇文章要來聊聊,當 AI 成為創意夥伴時,創作者的身份如何被重新定義。準備好一起跳進這個既迷人又燒腦的主題了嗎?

破解孫子兵法(一):資訊時代的兵法新解

孫子兵法,聽起來是不是很厲害?這本兩千多年前的兵書,過去被軍事將領、企業大老奉為聖經,彷彿只要背幾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說真的我也很喜歡孫子兵法,它大談闊論,讀過它會有幻想,好像講的有道理就贏了一樣。

但時代變了,現在資訊像洪水一樣透明,古代那套神神秘秘的謀略,還真的適用嗎?我看未必!今天就讓我們來拆解《孫子兵法》的幾個核心觀念,戳破它們在現代的迷思。準備好了嗎?跟著我一起來場思想的「破壁之旅」!

假消息的權力遊戲:集權國家的謠言操控術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國家明明管控得滴水不漏,卻會莫名其妙冒出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消息?像是領導人生病、死亡,甚至還有人拍到「替身」出場的八卦!這些消息往往像病毒一樣傳開,官方卻不急著闢謠,也不跳出來證實,簡直就像在看一場精心策劃的鬧劇。北韓的金正恩、俄羅斯的普丁,都曾被這些「假消息」纏身,但事後總證明是空穴來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誰在幕後推波助瀾?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現象背後的邏輯,保證讓你看完後腦洞大開,開始懷疑這些「假消息」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美國「習近平下令2027年以武力奪取台灣」聽證會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像台灣這樣的小島,面積比美國一個州還小,人口不過2300萬,卻能在國際舞台上,特別是在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首都華盛頓,掀起不小的波瀾?

2025年5月15日,美國國會召開了一場聽證會,主題是「習近平下令2027年以武力奪取台灣」,聽起來很聳動,對吧?但老實說,這種話題在美國國內並不是每天的頭條新聞,美國人更關心通貨膨脹、醫療保險,甚至是下週的NFL比賽。台灣問題,說白了,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就像是國際新聞版的「背景音樂」——偶爾聽到,但不一定會認真停下來聽。然而,台灣可沒傻傻地坐在那等著被世界注意。

他們用一種低調卻高效的方式,在華盛頓的權力走廊裡,默默地編織了一張影響力的大網。這篇文章要跟你聊聊,這股「祕密實力」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它對台灣的生存至關重要,以及背後的策略有多高明。

減肥就像理財,不一樣的減肥思維

減肥這件事,常常讓人聯想到理財。有人說,運動就像「開源」,飲食控制則像「節流」。的確,當我們試著透過重訓或跑步來燃燒卡路里,感覺自己像是加薪了,能夠消耗更多熱量。但真實的狀況卻是:如果沒有同時控制飲食,這些「新增的收入」往往很快就被「額外的花費」抵消掉。 我自己長期觀察周遭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