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到底是買新冰箱,還是帶女兒出國玩!?

我一直覺得錢要花在刀口上,但那個「刀口」到底是哪裡,這幾年我有了新的答案。

去年,我賣掉了開了不到5年的新車,不是因為品質出問題,而是女兒出生後,我們開始重新檢視生活的重心。與其追求擁有更多,我們更在意的是——生活的質感與家人相處的品質。

我這篇不是講什麼崇高的育兒方法,也非財務規劃的決策,更是一種「生活排序」,一種回到內心深處,不後悔的選擇。

物品會過時,但回憶會留下來

賣掉車子後,留下了一筆還不算小的金額。我們並沒有急著把錢花掉,而是放著慢慢思考真正需要什麼。到了年底,老婆說了一句:「不如來買一台新冰箱吧,這個我講了好幾年了。」我點點頭,這的確是我們生活中早該更新的東西。

但我腦海裡突然冒出另一個想法:「要不要我們用這筆錢,我們帶女兒出國玩?」

說實話,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不輕鬆的決定。因為旅行會花掉所有剩下的預算,還不包含未知的狀況與體力耗損。更何況,我們的女兒才一歲,未來很可能不記得這段旅程。

但我老婆幾乎沒猶豫就說:「我們出國玩吧!冰箱隨時都可以買,趁兩歲前不用買機票,值得啦。」

心理學怎麼說?體驗真的比擁有更讓人幸福?

這其實不是我們一家人的個人選擇,而是一個被心理學證實的現象。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Thomas Gilovich 針對「金錢與幸福感」進行長期研究,發現:人們從購買體驗中獲得的長期幸福感,遠遠高於購買物品

原因在於,體驗會進入我們的記憶與身份認同中,而物品則容易因為時間、習慣而失去新鮮感。換句話說,你不會每天感謝那台電視,但你會永遠記得那次旅行帶來的笑聲與驚喜

另外,體驗往往是與人共同完成的,包含陪伴、互動與情感交流。這種「情感投資」比單純的物質消費更能建立心理連結。

帶小小孩出國:花錢、勞累,但值得

我們最終選擇出國旅行,去了個相對友善、交通便利的國家,日本沖繩。說真的,帶小小孩出國一點也不輕鬆:睡眠混亂、行李超重、半夜突發狀況、還要輪流抱孩子……

有時候甚至會懷疑:我們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是不是應該留在家、買台冰箱、更實際一點?

但就在某一晚,我們在民宿小陽台吃著便利商店微波食物,女兒開心地跑來跑去尖叫,那開心的聲音。一瞬間,我們都沉默了。

這趟旅程值不值得,不是看她記得多少,而是我們一起擁有了那個「開心」的時刻。

幸福感,來自「為誰而做的選擇」

回來後,有人問我:「那幾萬塊花得值得嗎?照片有幾張嗎?你女兒根本不會記得啊。」

我只能笑著回:「她不記得,但我們會記得。我們會記得那段時間,她剛學會走路,在機場跌倒又爬起來;記得我們吵架後又一起看著海放空;記得在異地的便利商店裡買一碗泡麵都覺得特別好吃。」

這些不是「消費」,而是「參與」。不是「旅遊行程」,而是「家人共同經歷」。幸福感來自一種認同:我們正在為彼此的回憶努力,而不是為物品而工作

什麼才是你真正想留下的

冰箱我們後來也還是沒,可以用就好。

如果你問我:「到底應該先滿足生活需求,還是先創造人生體驗?」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會說:體驗不一定要遠行,不一定要昂貴,但一定要有人一起

你可以是露營、看一場表演、跟朋友夜唱、陪父母走一圈老街……那些你願意花時間參與的時刻,才是生活的真正資產。

留下一段回憶,不只是一趟旅行,而是一次共識的練習

當你用一筆錢創造了一段共同記憶,你不只是在「消費」,而是在投資一個家庭的情感連結。這是金額難以衡量的收穫。

回憶不一定華麗,但它會沉澱。等到未來我們翻出那幾張照片,也許會笑著說:「當時真傻,那麼累還硬要去旅行。」但我們也會知道,那正是我們一家人用心生活的證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