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為什麼中國需要「維穩」?從統治正當性到社會控制的政治邏輯

「維穩」這個詞,在中國語境中幾乎成了一種制度性的反射行動。無論是地方抗議、網路輿情、還是少數民族衝突,都可能被定性為「影響穩定」,進而遭到嚴厲打壓。但在其他民主國家,「社會動態」與「表達自由」往往被視為正常現象。那麼,為什麼中國如此強調「穩定壓倒一切」?這背後不僅是統治技巧,更關乎一整套政治安全與正當性的邏輯。

中共不靠選票,而靠表現

中國共產黨的統治並不是透過民主選舉取得的「程序性正當性」,而是靠「績效合法性」(performance legitimacy)──也就是:只要我能讓你生活變好、經濟發展穩定,就有權力持續執政

在這種模式下,「穩定」不只是政治口號,而是一種統治的必要條件。任何抗議、混亂或輿論風暴,都可能被視為動搖政權基礎的危險訊號。

亂世恐懼與政權教訓

中國歷史上,動亂幾乎總是與王朝崩潰相伴:太平天國、五四運動、文革、六四事件……每一場社會不穩都曾嚴重動搖中央權威。這也形成了一種歷史創傷與治理哲學:「亂則亡,穩則存」。

中共對此特別敏感,尤其是目睹蘇聯解體、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後,更強化了「任何火苗都要在萌芽階段撲滅」的統治心態。

控制社會節奏的「主旋律」

在中國,新聞不是單純傳播事實的工具,而是維穩的工具。媒體、微博、微信、公關公司,乃至網軍,都被納入國家「維穩機器」的一部分,確保民眾接收到的資訊不會激起過度情緒、動員或反抗。

網路輿情一旦失控,就會迅速成為「維穩事件」。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政府在面對像鐵鏈女、新疆集中營、疫情清零抗爭等事件時,第一反應總是「封控訊息」,而不是「解釋問題」。

高度壓力與多元不滿的匯聚

中國社會內部壓力極高,包含青年失業、房價高漲、戶籍不平等、教育資源不均、民族矛盾等。這些問題若被自由表達,會構成對中共統治的系統性挑戰。

因此,「維穩」實際上是一種風險管理機制,不只是對極端事件的打壓,也是一種「情緒引流」、「話語篩選」與「行為預防」的綜合操作。

六、習近平時代的「維穩升級」與治理轉向

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的維穩策略明顯出現幾個質的變化。首先,從「分散式維穩」走向「集權式維穩」。中共中央強化對地方政府、公安、媒體、互聯網平台的垂直控制,將原本較鬆散、區域彈性的維穩體系收編進統一口徑與指揮體系之下。

其次,習近平提出「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強化「國安大於一切」的治理思維。在《國家安全法》《反恐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支持下,言論自由、學術交流、公民社會空間日益縮小,連教師、企業家、甚至藝人也被納入維穩的「潛在風險源」。

第三是數位監控能力的飛躍。中國藉由「天網系統」「雪亮工程」與社會信用體系,結合AI與大數據,建立起前所未有的「預防性維穩」。不是等你抗議才來抓,而是透過行為預測、社交關聯、網路言論等方式提前介入。

這些變化反映出習近平治下的核心信念:政權安全是所有改革與發展的前提。與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發展經濟」的姿態相比,習近平的中國更傾向於「主動出擊、強化控制」,將穩定與統治視為可以動員整體國力來維護的終極目標。

穩定與改革的兩難

中國政府深知改革勢在必行。從應對人口老化、提振經濟動能,到推進科技自主,這些都需要制度與政策層面的突破。然而,改革往往伴隨著不確定性,意味著權力分散、輿論多元,這與中共一貫強調的「維穩」目標存在結構性的衝突。

這正是中國統治模式的核心矛盾:一方面需要鼓勵創新、維持市場活力;另一方面又必須壓制社會動員、維持意識形態統一。這種矛盾在人工智慧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中國本土大型語言模型 Deepseek 的訓練,若完全依賴牆內的網路內容,將無法取得足夠語料來支撐模型泛化能力。為了追求技術突破,相關團隊不得不部分依賴牆外資料,甚至於模型中出現如 Wikipedia、GitHub、英文論壇等非中國語境的知識輸入。在這種情況下,當局往往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某些灰色地帶的存在,以換取科技發展的短期成效。

然而這樣的模糊空間本身也蘊含風險:一旦模型學習到不符合主旋律的內容或觀點,或是開放應用場景中觸及敏感議題,將觸發更嚴格的審查與收緊。因此,即使是在中國最重視的前沿技術領域,「創新」與「控制」依然是一組難以調和的張力。

當「不穩」可能來自一支手機、一段影片、一個演算法,中國將不得不面對一個新時代的維穩課題:在數位洪流中,如何控制風險,又不阻斷創新的路?若統治的正當性來源依然侷限,未來的維穩強度只會加劇,而社會矛盾也可能更難調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