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你想統一的對象是什麼?理解中國式共產主義的統治邏輯

在討論統一與否之前,我們至少得搞清楚——我們想被統一的「對象」,到底是什麼樣的體制?最近總聽到有人說「中國經濟又大又強,統一不是比較好嗎?」但如果我們連中國的政治體制都沒搞懂,只看GDP和高鐵,就說想當一家人,那不就像是沒見過面就決定要結婚?今天這篇文章,就想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了解中國所謂的「共產主義」,它不是馬克思原本的設計圖,而是中國特色的改裝版。你不需要是政治學者,只要願意思考,我們就從這裡開始。

馬克思主義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其實很簡單: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工階級(也就是大多數人)會被剝削,而這樣的制度最終會崩潰,取而代之的是「無產階級專政」——由人民自己來掌控生產工具與國家機器,最終邁向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共產社會。

理論上,這樣的制度應該是人人平等、自由共享。但問題是,這套制度在現實中要「靠誰來推動」?馬克思當初沒說清楚「過渡階段的領導人要怎麼選」,所以很多後來的共產國家都把這一段變成「由一個黨來代表人民」。這個黨說它「代表人民」,但問題是,它能不能被人民監督?能不能下台?這才是關鍵。

中國的共產主義是怎麼「轉彎」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確實以馬克思主義為名進行土地改革、公私合營、大煉鋼鐵等運動。但到了1978年鄧小平上台後,中國開始實施所謂的「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市場經濟元素,允許私人企業、吸引外資,甚至股市、房地產全面開放,基本上已經不再是原始意義上的「共產制度」。

但有趣的是,中共並沒有放棄「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政治結構。換句話說,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資本主義、政治上專制主義的混合體。這樣的體制讓中國在經濟成長期能迅速集中資源,推動大型建設和科技研發,但也讓國內民眾缺乏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司法獨立,所有權力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

舉個例子:你不能問的問題,就是你不能掌權的證據

想像有一家公司標榜「員工當家作主」,但所有重大決策都由老闆拍板,員工不能提問,不能離職,也不能罷工——這還是「當家作主」嗎?這就像中國目前的體制:它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當你想問「為什麼沒有選舉?」、「為什麼媒體不能監督政府?」、「為什麼網路內容被刪掉了?」這些問題不但得不到答案,還可能被貼上「尋釁滋事」或「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標籤。

舉例來說,2022年底爆發的「白紙運動」,一群年輕人高舉白紙、拒絕說話,只是想要反對過度的疫情封控政策,就被大量逮捕與消音。這說明中國體制下,只要不是官方允許的聲音,哪怕是沉默,也可能是危險。

「中國式共產主義」的核心,是權力的單一來源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統派人士強調「中國強大」「制度有效率」,但很少人深入討論:中國政府的權力來自哪裡? 在民主制度下,政府的權力來自選票,人民可以用選票罷免無能官員,也可以表達政策偏好。但在中國,一切決策來自中國共產黨,而黨的權力來自「歷史使命」與「黨章授權」,這是一種封閉的、內部循環的正當性來源。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那麼重視「維穩」,因為它的統治不是來自人民直接授權,而是來自「革命敘事」與「發展成就」。只要這個成就受到質疑,或是群眾有太多質問,它的統治正當性就會開始動搖。

那麼,如果台灣真的被統一,會發生什麼?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但從香港的經驗可以看出端倪。當初「一國兩制」承諾港人原有制度不變50年,但不到20年,港人選舉制度、言論自由、媒體環境已全面被改寫。當政權不需要人民的選票,也不接受監督,「統一」很可能只是權力單方面的伸展,而不是文化或制度的融合。

支持統一的人,應該有勇氣去理解「統一後的那個中國」是怎麼運作的,而不是只看數據與表面繁榮。因為這不只是一場地理與主權的辯論,更是對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選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