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菜市場買菜,攤販一開口喊個天價,你砍價砍到一半價,心裡還覺得自己賺到了?或者在職場談判,對方丟出一個誇張的條件,你雖然沒全盤接受,但最終妥協的結果卻比原本預期的還高?這就是「基準點效應」(Anchoring Effect)的威力!這個心理現象讓我們在做決定時,不自覺被第一個聽到的數字或資訊牽著鼻子走,哪怕那個「基準點」根本是隨機或不合理的。這種效應無處不在,從日常購物到情感關係,甚至是新聞報導的框架設定,都可能悄悄影響我們的判斷。想知道這背後的機制是什麼?又該如何避免被「錨」操控?讓我們一起來拆解這個有趣又實用的心理學現象!
你好,我是HC! 一名軟體工程師,也是一位熱愛觀察世界變化的國際趨勢愛好者。 這裡分享我的旅遊紀錄、生活經驗,也深入探討全球最新的大事與國際局勢評論。 從科技、心理學、經濟到地緣政治,我希望用清晰的觀點,陪你一起理解這個變化劇烈的世界。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留言交流,也別忘了訂閱支持,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
2025/08/31
2025/08/03
當情緒勒索遇上統計盲點:為什麼我們總是被個案嚇到?
「我朋友的朋友打那支疫苗之後就全身癱瘓了!」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只要新聞一出現某種副作用的個案,立刻就會有人轉貼說「我就知道這疫苗有問題」。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到底是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還是剛好被挑出來嚇人的極端案例?
這種心理錯覺在統計學裡有一個名字:代數錯覺(Base Rate Neglect)。意思是,我們很容易忽略整體基準率,反而把某個特例看得比整體還重。這現象不只在防疫上發生,在職場情緒勒索、家庭教育,甚至投資決策中都充滿它的影子。
2025/08/02
從一次考試到感情誤解,我們如何被數字騙了?
你是否曾經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觉得自己完全不適合某個科目?或者因為朋友兩次遲到,就認定他不靠譜?這些看似合理的結論,可能正中了「小樣本偏誤」的圈套。這種心理傾向讓我們習慣用少數幾次經驗,急於下定論,卻忽略了統計學的真相:小樣本往往無法代表全貌。就像丟骰子兩次沒丟到6,就說自己「運氣不好」,其實只是隨機波動,毫無統計意義。這種思考陷阱不僅影響我們對自己的判斷,甚至滲透到親密關係中,比如「你忘了兩次紀念日,所以你根本不愛我」。這篇文章將帶你拆解小樣本偏誤的運作機制,探討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與情感,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思考工具,讓你不再被片面數據蒙蔽!
2025/08/01
總是別人的錯?拆解自利性偏誤的心理陷阱
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我考得好是因為我很認真讀書,考不好一定是老師出題太刁鑽」?或者朋友分手後怒氣沖天地說:「我變成這樣都是因為他從來不關心我」。這種說法聽起來耳熟嗎?事實上,這背後隱藏的就是心理學上常講的——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傾向,當人們面對好結果時,會將功勞歸給自己;但當事情變糟,就會將責任推給他人或環境。這種歸因方式看似無傷大雅,甚至還有點自我安慰的味道,但長期下來,其實會對人際關係、決策判斷甚至整體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減肥就像理財,不一樣的減肥思維
減肥這件事,常常讓人聯想到理財。有人說,運動就像「開源」,飲食控制則像「節流」。的確,當我們試著透過重訓或跑步來燃燒卡路里,感覺自己像是加薪了,能夠消耗更多熱量。但真實的狀況卻是:如果沒有同時控制飲食,這些「新增的收入」往往很快就被「額外的花費」抵消掉。 我自己長期觀察周遭朋...
-
我以前租房子原本是布傳統的DVR主機,將線路掛在原本的木製裝潢上,用壓條固定線,我自己買的房子有釘天花板,可以把線藏在天花板上,原本想的很美好,結果不同房間的天花板並無法連通,布DVR攝影機還是得額外從其他地方穿線,醜醜的壓條還是會有,追求完整度有強迫證的我無法接受。
-
為了整合Tidal,刷信用卡訂閱myVolumio,價格比Tidal還貴,心中難免還是覺得怪怪的。Volumio的音質表現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10分的話,大約是7分左右,立體聲的部分其實軟體解的不好,沒比較沒傷害,一跟舊的3.5mm iPod蘋果耳機比(用Windows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