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政院把「戶籍人口組成」網頁上的「漢人」兩個字悄悄拿掉了,換成一個模稜兩可的「其餘人口」。這事乍看像個小動作,卻像丟了一顆石頭進平靜的湖面,泛起一圈圈漣漪。有人說這是「去中化」的陰謀,有人覺得只是統計分類的小調整,但真相是什麼?
其實我內心早有科學解方,台灣捐血都有血庫,每年隨機抽樣1萬組樣本,分析血統的比例,然後公布出來,畢竟比例這種東西短期內要改變不容易,如果中國想所謂的統戰,就只能養一群所謂的「純種漢人」拼命去捐血,能改變多少比例難說,但會先替國家血庫紓解緊張。
說真的,台灣的族群議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咱們來聊聊,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邏輯,又為什麼會讓人抓狂。
從「漢人」到「其餘人口」:一場分類的風波
行政院這波操作,簡單來說,就是把原本寫著「漢人占96.2%」的戶籍人口組成描述,改成了「其餘人口」。這聽起來像個技術性調整,但為什麼會讓人跳腳?因為「漢人」這兩個字,在台灣不只是個族群標籤,還背負了歷史、文化,甚至政治的重量。把這兩個字拿掉,等於把一個明確的身份認同,換成了一個模糊的籠統說法。想像一下,你本來在菜市場買菜,攤販清楚跟你說「這是高麗菜」,現在卻只說「這是菜」,你會不會覺得怪怪的?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李明賢就直接開砲,說這種分類方式不只違反學術邏輯,還像是在切割台灣的歷史與血緣。他提到自己有原住民、外省、閩南、客家等多重血統,結果在新分類下,連自己是哪一類都搞不清楚。這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確實點出了一個問題:台灣的族群本來就是多元融合的結果,硬要把人塞進某個框框,本身就很勉強,更何況現在連框框都不給了?
族群分類的挑戰:科學還是政治?
說到族群分類,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應該是個科學問題,數據說了算。但現實是,族群這東西遠比統計數字複雜。拿我國中歷史課的經驗來說,老師曾經半開玩笑地提到,漢人血統可能有些特徵,像鳳眼或單眼皮,結果全班同學面面相覷,幾乎沒人符合。當然,這只是個不科學的判斷方式,但它點出了一個真相:所謂的「漢人」,在台灣經過幾百年的通婚、遷徙、融合,早就不是純種的什麼「漢人」了。
更麻煩的是,台灣的戶籍系統除了原住民有明確註記,其他人的族群背景根本沒得查。你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去抽血做DNA檢測,確認自己是閩南、客家還是外省人吧?這就像要你證明自己的咖啡裡有幾滴牛奶、幾滴糖漿,技術上可行,但現實中誰會這樣做?所以,行政院用「其餘人口」來概括,表面上看是想避開定義的麻煩,但實際上卻讓人覺得像在逃避什麼。
政治學者施正鋒就直指,這背後可能有政治動機,像是想跟中國的「漢族」認同切割,強調台灣的獨特性。但問題是,用「其餘人口」這種模糊說法,真的能達到這個目的嗎?反而讓人覺得像在掩耳盜鈴,既不科學又不明確。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也補刀,說這種表述有三大問題:違反統計常理、不利國際理解,還可能挑起族群矛盾。說白了,這種操作就像在玩火,燒不好就容易引火上身。
多元融合的台灣:分類該怎麼做?
台灣的族群故事,從來就是一部融合史。早期漢人移民娶平埔族妻子,戰後外省老兵與本地人通婚,近年還有新住民的加入,這些都是台灣社會的日常。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我有個朋友自稱是「客家+閩南+一點原住民」的混血,但他從來沒想過要去戶政事務所登記自己的「族群成分」。對他來說,這些血統只是家族故事的一部分,不是非得貼標籤的東西。
但行政院的這波操作,卻讓人感覺像在否定這種多元融合的現實。把「漢人」拿掉,換成「其餘人口」,等於把台灣多數人的歷史脈絡模糊化。這種做法有點像把一本書的目錄撕掉,然後說「反正內容都在裡面,你自己看吧」。讀者會不會覺得被耍了?更糟的是,這種模糊化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自己的認同被否定了,反而加深族群間的隔閡。
從數據到認同:我們需要更好的方式
如果你問一個統計學家,族群分類應該怎麼做,他可能會告訴你:分類的目的是為了讓數據有意義,而不是製造混亂。但現在的「其餘人口」說法,顯然沒達到這個目的。舉個例子,假設你在做市場調查,想知道不同族群的消費習慣,你會希望數據清楚告訴你「閩南人愛買什麼」「客家人愛吃什麼」,而不是丟給你一個「其餘人口」的籠統答案。行政院的做法,等於讓數據失去了說服力,也讓政策制定變得更困難。
更重要的是,族群分類不只是數據問題,還牽涉到認同。對很多人來說,「漢人」不只是個統計名詞,而是一個連結家族、歷史、文化的符號。拿掉這個符號,等於讓人覺得自己的故事被抹去了一部分。這就像你小時候住的眷村被拆了,雖然房子沒了,但那份記憶和情感還在,你會希望有人能好好記住它,而不是說「那只是個老房子」。
透明與尊重,才是解方
行政院這次改動,或許出發點是想簡化分類、避免爭議,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族群議題在台灣從來就敏感,任何改變都得小心翼翼。與其偷偷把「漢人」拿掉,不如公開說明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改變,然後聽聽大家的意見。透明的溝通,比什麼政治操作都來得有效。
最後,我想說,台灣的族群多元是我們的財富,不是負擔。不管是漢人、原住民、客家、外省還是新住民,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尊重。行政院應該做的,不是把這些故事藏進「其餘人口」的黑盒子,而是讓它們在陽光下被看見。或許,下次改網頁之前,可以先問問我們這些「其餘人口」:你們覺得自己是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