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中立的偽裝,情緒的投射:拆解「非藍綠」話術背後的心理機制

在台灣的政治討論中,常常會遇到一種讓人難以界定的人物。他們開場白通常是這樣:「我不是藍也不是綠,我看人不看黨。」「我投過蔡英文,也投過侯友宜。」聽起來彷彿理性、中立、客觀。但奇怪的是,只要聊個幾分鐘,就會開始痛批民進黨:「你看綠營都在搞意識形態」、「台獨害我們沒朋友」、「小英無能」、「執政黨很傲慢」。這讓人忍不住想問:這樣真的叫做中立嗎?還是其實只是另一種偽裝?

先講結論:「中立」常常只是一種免責說法

所謂的「政治中立者」,若真的是不受政黨影響、理性分析政策利弊,那當然是民主社會的資產。但現實中,許多自稱中立的人,往往只是拒絕表態、躲避標籤的策略。他們可能對政治冷感,也可能只是想要在朋友面前顯得理性聰明。

但更常見的情況是:這種「中立」其實是一種心理免疫機制。他們想攻擊某一方(多半是執政黨),但又不想承認自己立場鮮明,因此先掛上「我中立」的招牌,為接下來的批評鋪路。簡單講,就是「我不是在護航喔,但我要來罵了」。

藍綠都討厭,為什麼只罵綠?

這是最常見的情境矛盾。許多人說自己「藍綠都不喜歡」,但打開他們的Facebook、PTT發言紀錄或日常聊天紀錄,會發現他們幾乎只針對民進黨猛烈批評,對國民黨、民眾黨的錯誤則輕描淡寫,甚至幫忙找藉口。

這種行為其實反映出一個心理特徵:選擇性情緒投射。他們可能對政治現狀有不滿,但又缺乏明確的政治價值或知識判斷能力,因此會將所有焦慮、失望投射到當前執政黨身上。因為「執政者該負責」這個邏輯簡單易懂,也容易成為情緒發洩的出口。

換句話說,他們並不是沒有政治情緒,而是沒有穩定的政治信仰。

「非藍非綠」是一種社交標籤避險

台灣社會對政黨立場的貼標籤現象嚴重,一旦說自己是支持藍或支持綠,就可能面臨人際衝突、職場壓力、甚至被貼上「非理性」、「腦粉」的標籤。因此,很多人選擇說自己「不喜歡政黨,只看人」,來降低社交風險。

這樣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理性,其實是某種關係維穩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政治分析。久而久之,這種說法甚至會變成一種習慣性的防禦性語言,說出「我沒偏好」其實是要你「別來質疑我」,而不是「我真的理性到超然」。

你不是中立,你只是反感主流

還有一種「自稱中立」的群體,其實是對整個體制深感不信任。他們可能年輕時看到政黨輪替帶來的幻滅,也可能曾經投入過政治卻失望收場,於是對所有政治人物都失去信任。但失望不等於中立——這種情緒,往往會轉化成一種「反主流」的態度。

而台灣目前的主流政治力量是民進黨,所以這類人的情緒很自然會對準執政者。他們不一定支持中國、不一定支持藍白,但他們習慣性質疑「政府講的話都是假的」、「媒體都在幫執政黨說話」、「我不要被洗腦」。在這樣的心態下,「民進黨無論做什麼都不對」成為一種情緒模式。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中立?

真正的中立者,不是「什麼都不選」,而是「根據原則、根據價值去判斷,不隨立場自動選邊」。這種人會根據議題支持不同立場,而不是只反對某個政黨。

舉例來說,一個真正中立的人可能在能源政策上支持核電、在性別平權上支持進步法案、在國防上支持自我防衛,這些立場可能來自不同政黨,但他能清楚解釋為什麼支持,而不是單憑情緒與口號。

中立不該是遮羞布,而是思辨的起點

在言論多元的社會裡,每個人都可以有立場,但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情緒與動機更誠實。當你發現自己「一直在罵某一方、卻不敢承認自己其實有偏好」,那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真的中立,還是只是害怕表態?」

真正的成熟民主,不是大家都當中立者,而是大家都能理解自己的價值、尊重彼此的選擇,並為自己的立場負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