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假新聞不是新聞的錯,而是我們缺乏辨識力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成千上萬的訊息。社群平台、新聞網站、YouTube、即時通知,無一不搶奪著我們的注意力。然而,面對這樣龐大又快速的訊息洪流,我們往往忽略了一件事:這些內容,是真的嗎?

與其說假新聞是「新聞」本身的錯,不如說是我們在接收這些資訊時,缺乏了基本的媒體識讀能力。就像開車上路需要駕照,我們的大腦在資訊高速公路上奔馳,卻常常連方向盤在哪裡都沒搞清楚。

為什麼我們容易被假新聞騙?

1. 情緒標題,挑動情緒

假新聞常常會用聳動的標題吸引注意,如「震驚!政府又做了這件事…」、「專家:台灣即將崩潰!」這些不是為了告訴你真相,而是讓你點進去。標題往往與內容無關,或扭曲事實,目的就是操控你的情緒。

提醒自己:看到標題先深呼吸,問問自己:這真的有這麼嚴重嗎?

2. 斷章取義,擷取有利片段

假新聞喜歡從一段完整的發言中,剪出對他們有利的字句。例如某名人說:「如果不改變現狀,我們將會遇到困境。」假新聞可能會只取「我們將會遇到困境」當作標題,讓人以為是在恐嚇。

提醒自己:看到引言,試著找原始出處,了解整段發言的脈絡。

3. 圖文誤導,混淆視聽

圖片最能激起直覺反應,假新聞常用舊圖重發、P圖造假或與新聞內容無關的圖片,讓人產生錯誤聯想。例如搭配「民眾抗議」的新聞,卻放了一張5年前的示威照片。

提醒自己:不要以圖論事,點進去看文字敘述或搜尋圖片來源。

案例分析:2018 年關西機場假新聞事件

2018 年強颱燕子重創日本,造成關西機場大淹水,數百航班取消,數千名旅客受困機場,其中包括許多台灣旅客。

事件發生後,中國網站發布一則消息,聲稱「中國駐日辦事處派出 15 輛巴士前往營救中國旅客」,該消息被多家台灣媒體未經查證即轉載,迅速在台灣網路上引發輿論風暴。許多網友將矛頭指向我方駐日代表處,認為「中國都出手了,台灣怎麼什麼都沒做?」

儘管這則訊息後來被發現疑點重重,甚至被質疑為假新聞或誤導性訊息,但在網路傳播的黃金 48 小時內,已造成巨大輿論壓力。當時駐日代表謝長廷的臉書遭網友洗版攻擊,指責他「辦事不力」、「無能失職」;而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也因承受過大壓力,最後傳出疑似輕生的悲劇,震驚社會。

這個事件告訴我們什麼?

  • 📌 假新聞的殺傷力驚人:一則未經查證的訊息,不只引發國民對政府的強烈不滿,甚至釀成憾事。
  • 📌 媒體轉載的責任重大:媒體未盡查證義務,只為搶快或博取點閱,卻忽略資訊真偽與後果。
  • 📌 我們需要培養辨識力:在輿論壓力下,人們常以「情緒反應」取代「理性判斷」,媒體識讀是我們的集體責任。

假新聞的代價,有時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它不只傷害公眾信任,更可能摧毀一個人的生命。

媒體識讀是時代的求生技能

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指的是理解、分析、評估與反思媒體內容的能力。在網路時代,媒體識讀不是「可有可無」的素養,而是我們保護自己不被操控的數位免疫系統

學會媒體識讀,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懷疑一切,而是讓我們更清楚什麼是可信的資訊,什麼可能只是情緒勒索。

結語

假新聞永遠不會消失,辨識力才是真正的防線。
假新聞像病毒一樣,永遠存在,也永遠會變種。我們無法阻止它出現,但我們可以強化自己抵抗它的能力。

當我們看懂媒體的運作,就不再是被資訊操控的人,而是有意識的選擇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