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減肥就像理財,不一樣的減肥思維

減肥這件事,常常讓人聯想到理財。有人說,運動就像「開源」,飲食控制則像「節流」。的確,當我們試著透過重訓或跑步來燃燒卡路里,感覺自己像是加薪了,能夠消耗更多熱量。但真實的狀況卻是:如果沒有同時控制飲食,這些「新增的收入」往往很快就被「額外的花費」抵消掉。

我自己長期觀察周遭朋友的減肥經驗,發現許多人靠重訓快速瘦下來,但只要一停訓,體重就像股市暴跌般快速反彈。為什麼會這樣?原因不只是「意志力不足」,背後其實有一套完整的生理與行為邏輯。這篇文章,就想從理財與統計的角度,談談為什麼「運動減肥」這條路容易掉進復胖陷阱,以及應該如何更聰明地規劃。

2025/09/16

麥當勞、可口可樂與「垃圾食物」迷思:政治正確下的飲食矛盾

談到「垃圾食物」,許多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不外乎就是麥當勞、可口可樂。從媒體到健康倡議,這些速食與含糖飲料被塑造成肥胖與文明病的代名詞。然而,若我們細細拆解其中的成分,或對比其他常見餐飲,會發現許多矛盾:同樣的營養比例,只因文化標籤不同,就可能被貼上「垃圾」或「健康」的標籤。

我自己在看待這些議題時,常抱著懷疑的態度。不是否認速食可能帶來的問題,而是想追問:究竟不健康來自食物本身,還是來自我們的飲食習慣?當媒體報導不斷強調「政治正確」的健康口號時,我更希望透過營養結構與數據分析,來看清這些飲食迷思背後的真相。

2025/09/02

別被兩次經驗嚇跑!揭開「小樣本偏誤」的真相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人:數學只考一次就說「我真的不適合算數學」;或是跟另一半吵兩次架,就認定對方「根本不在乎我」。這類推論乍看合理,其實暗藏心理學與統計上的大坑——這就是所謂的「小樣本偏誤」(Law of Small Numbers)。

簡單說,人類天生不擅長處理機率。當我們看到兩三次類似的事件,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全貌,甚至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觀。這不僅會誤判事物的真相,更容易把情緒反應綁死在某幾個片段上。我們會在這篇文章中從統計學的觀點、親密關係的經驗、媒體誤導、以及人性焦慮四個角度深入解析。

2025/09/01

自利性偏誤的心理陷阱

你是否曾經考試拿了高分,得意地覺得「這全是我努力的成果」,但考砸時卻忍不住抱怨「題目太怪,老師故意刁難」?這種把成功攬在自己身上、失敗推給外界的傾向,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一種讓我們在面對成敗時,自動為自己找台階下的心理機制。這種偏誤無處不在,不只出現在考試或職場,甚至在人際關係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比如聽到有人說「我這麼痛苦都是因為你」,是不是也讓你感到一絲熟悉的無奈?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剖析自利性偏誤的運作方式、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該如何正視這個心理陷阱,讓自己更理性地面對成功與失敗。

自利性偏誤不只是個人習慣,它背後還有更深的心理與社會因素在推動。從進化心理學到現代生活中的情緒操控,這種偏見如何塑造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讓我們一起來挖掘這背後的真相,並試著用更客觀的視角看待自己與他人。

減肥就像理財,不一樣的減肥思維

減肥這件事,常常讓人聯想到理財。有人說,運動就像「開源」,飲食控制則像「節流」。的確,當我們試著透過重訓或跑步來燃燒卡路里,感覺自己像是加薪了,能夠消耗更多熱量。但真實的狀況卻是:如果沒有同時控制飲食,這些「新增的收入」往往很快就被「額外的花費」抵消掉。 我自己長期觀察周遭朋...